超细蒙脱石对微生物的吸附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ongxu2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课题是中国地质大学药研中心横向研究项目超细蒙脱石的制备与应用的子课题,以自产的超细蒙脱石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外测试的方法,研究其与人体常见菌的相互作用,探讨其药用机理,对超细蒙脱石生产工艺的改进,以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有提供依据.该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实验菌种的选择和基本实验条件的确定人的皮肤和粘膜上经常有各种微生物,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与现有的实验条件,作者选取了人体内的常见的正常菌大肠杆菌和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实验菌种,并根据菌种的生化特性,和实验研究目的确定了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条件.2、通过检测加入思密达和超细蒙脱石后对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发现,超细蒙脱石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更加明显,且持续时间更长.3、通过杀菌、抑菌实验,表明采用化学方法生产的超细蒙脱石与天然蒙脱石一样,不具抗菌类药物直接杀菌、抑菌功能.4、通过不同浓度超细蒙脱石对微生物吸附率影响试验表明,溶液中超细蒙脱石浓度越高,其对微生物的吸附性能越强,当浓度达到3g/100ml左右时,其吸附性能有明显提高,当浓度达到5g/l00ml是,其吸附率接近于100%.这些定量的吸附测试结果为药物剂型设计中的口服剂量确定提供了实验基础.5、通过不同pH超细蒙脱石对微生物吸附率影响试验表明,随着pH值的增大,超细蒙脱石的对微生物的吸附性能逐渐减小.6、通过超细蒙脱石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吸附对比试验,以及超细蒙脱石对混合菌的体外吸附试验,均表明,超细蒙脱石对大肠杆菌的吸附性能要好于金黄色葡萄球菌.7、由于人体内的微生物总是以混合群体的形式存在,为了更接近于实际的人体环境,该文利用一种人体正常菌大肠杆菌和一种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混合,初步探讨了超细蒙脱石对混合菌的吸附特性.
其他文献
近年氰根桥联的异金属配合物因呈现丰富、有趣的结构和磁行为而引起化学家的关注.迄今,已报道的氰根桥联的异金属配合物的实例还非常有限,得到的少量分子磁体的T温度也不高,
导电高分子是从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高分子,导电高分子通过掺杂可具备一定的电导率,通过掺杂-去掺杂,可在绝缘态和导电态之间切换,同时伴随许多独特的性质,如电致发光、
多原子体系的量子动力学计算是物理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由于计算量随着体系维度指数增长,目前仅有少量研究对大于六原子的分子实现了精确量子动力学计算。在非含时量子理
莽草酸代谢途径是植物与微生物合成芳香类代谢物的关键生物化学过程,这些芳香类代谢物也是哺乳动物与肠道菌群通过共代谢作用的前体,对这些物质进行高效、准确的定量分析至关
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真空中具有超低摩擦、长寿命以及高可靠性的空间润滑材料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含氢非晶碳膜(a-C:H)由于其真空下超低的摩擦系数(<0.01)、高硬度以及化学稳
该文进行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手性化合物的研究,选择了克伦特罗、沙丁胺醇、氯丙那林和S,S-和R,R-N-对甲基苯磺酰基-1,2-二苯基乙二胺对映体作为研究对象,前三者为β受
聚酰亚胺(PI)是指主链分子结构上含有酰亚胺环的一类聚合物,其优异的力学和热稳定等性能使其成为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聚合物。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
历史的经验证明 ,任何一种事业 ,如果缺乏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持 ,都是无法走向成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从事的阶级解放与民族复兴事业 ,除了有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
该文将激光表面处理与化学液相沉积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新的微细镀覆加工技术:陶瓷基底激光微细镀覆技术.该工艺有效结合了激光的高分辨率微加工性能和化学液相沉积的条件温
该论文采用水热法合成了O-配过渡金化合物21个.并对聚合物的结构、性能进行分析和表征,选择了其中15个化合物写入该论文.其中具有新颖配位模式的配体有四种,μ-均苯四甲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