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腰麻与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首次单侧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及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的麻醉选择。方法: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通过,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行首次单侧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80例,年龄18-65周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hesiologists,ASA)分级I-III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25kg/m2,排除标准为:(1)拒绝此次实验研究的患者;(2)局部麻醉剂过敏者;(3)术前有慢性疼痛病史者;(4)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5)凝血功能障碍者;(6)有精神疾病不能合作者;(7)腰背部手术史;(8)双侧腹股沟疝、巨大疝、嵌顿疝、切口疝、复发疝。随机分为两组(n=40):腰麻组(A组)、腰方肌阻滞组(Q组)。腰麻组(A组)男性38例,女性2例;斜疝37例,直疝3例。腰方肌阻滞组男性37例,女性3例;斜疝37例,直疝3例。两组在性别及疝的类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常规面罩吸氧3L/min,行无创动脉血压(Noninv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NIB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监测,给予右美托咪定0.5ug/kg/h缓慢泵注,减轻患者焦虑情绪。A组穿刺回吸有脑脊液回流后给予0.5%罗哌卡因(含有5%葡萄糖)1.5ml-2.5ml,Q组患侧在超声引导下确认针尖位置后给予0.5%罗哌卡因20ml。若术中出现镇痛不完善(患者VAS评分>3分),给予追加1%利多卡因局麻,若术后出现镇痛效果不完善,则静脉追加氟比洛芬酯1mg/kg。记录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阻滞起效时间、患者入室后(T0)、麻醉穿刺(T1)、手术切皮(T2)、游离疝囊(T3)以及缝皮(T4)时刻患者MAP、HR及VAS评分,术中1%利多卡因追加情况、术后2h、6h、12h、24h BCS评分,术后恢复活动的时间、术后补救镇痛药物使用人数、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Q组相比,A组第一次穿刺成功率低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恢复活动时间与A组相比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起效时间方面A组短于Q组(P<0.05),阻滞后T2、T3、T4各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VAS评分A组高于Q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A组MAP低于Q组、HR高于Q组(P<0.05),术后6h、12h、24h BCS评分Q组均低于A组(P<0.05),术后第一次补救镇痛药物使用人数、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Q组均优于A组(P<0.05),术后尿潴留、头痛等并发症发生率A组高于Q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可以有效且安全用于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具有较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术中应用较腰麻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可以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术后镇痛。与腰麻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