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腰椎椎板位于上、下关节突与棘突之间,为宽而扁的板状结构,在中线两椎板汇合,是腰椎椎管后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椎体高度大于椎板,上下椎板之间形成间隙,称作椎板间隙,椎板间由黄韧带相连,这样的结构维持着腰椎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是最常见和多发的疾病,也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以下腰椎为主,多发生在L4/5、L5/S1。随着近代微创手术器械及纤维内窥镜的发展,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得以应用。临床上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摘除术的手术入路主要包括经后外侧椎间孔途径、经椎板间隙途径。其中以椎间孔入路常用,但是此入路具有局限性,对于L5-S1椎间盘突出伴有髂嵴位置高者手术困难。经椎板间隙入路可以不考虑髂嵴位置高低,并且术中显露操作类似于开放性椎板切除术,更容易操作,但手术需要考虑椎板间隙的大小。本研究通过对下腰椎椎板间隙的形态在腰椎正位片上进行测量,分析各椎板间隙形态特点,为椎板间隙入路的PELD手术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住院病人的腰椎正位片300例,除外腰椎侧弯、后凸畸形等先天性畸形及移行椎患者,根据性别、年龄不同分组。男146例,女154例,年龄30-73岁,30-39岁组42例,男26例,女16例;40-49岁组97例,男39例,女58例;50-59岁组73例,男32例,女41例;60岁以上组88例,男49例,女39例。观察腰椎正位片上的椎板间隙形态特征,分别测量L3-4、L4-5、L5-S1单侧椎板间隙的宽度、棘突旁向外4mm与同侧下关节突内缘向内4mm之间的椎板间隙高度。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求得各组的平均值与标准差,所得数值用x±s表示,依据目前PELD内镜直径大小,以4mm,6mm,7.5mm为分界点,计算单侧椎板间隙宽度及特定位置椎板间隙高度在各范围内的比例。结果在腰椎正位片上可以发现下位腰椎椎板间隙的形态特征,L3-4椎板间隙多呈心形,而L4-5、L5-S1椎板间隙形态多呈椭圆形。男性腰椎椎板间隙高度及宽度均大于女性;下腰椎椎板间隙自上而下逐渐增大,L3-4椎间隙偏小,L5-S1椎间隙偏大;单侧椎板间隙宽度4mm以下未见,L3-4间隙宽度4-6mm范围比例(男4.1%,女5.2%),6-7.5mm范围比例(男15.1%,女16.9%),7.5mm以上比例(男80.8%,77.9%);L4-5间隙宽度4-6mm范围(男0%,女0%),6-7.5mm范围(男0%,女3.2%),7.5mm以上比例(男100%,女96.8%);L5-S1间隙宽度7.5mm以上比例(男100%,女100%)。椎板间隙高度4mm以下未见, L3-4间隙高度4-6mm范围(男4.1%,女6.5%),6-7.5mm范围(男25%,女20.1%),7.5mm以上(男70.9%,女73.4%);L4-5间隙高度4-6mm范围(男2.7%,女5.2%),6-7.5mm范围(男12.3%,女14.3%),7.5mm以上(男85%,女80.5%)。L5-S1间隙高度4-6mm范围(男0%,女0%),6-7.5mm范围(男8.2%,女9.1%),7.5mm以上(男91.8%,女90.9%)。结论绝大多数患者L5-S1的椎板间隙可满足直径7.5mm内镜的内镜置入;约4/5患者L4-5的椎板间隙可满足直径7.5mm内镜的内镜置入;约3/4患者L3-4的椎板间隙可满足直径7.5mm内镜的内镜置入;术前通过对下腰椎椎板间隙形态进行测量,了解患侧椎板间隙的高度及宽度,可以指导行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时内镜直径大小的选择及术中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