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菌的分离与毒素的提取、纯化及生物测定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z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灰葡萄孢菌侵染引起的番茄灰霉病是当前番茄生产上重要的世界性病害,尤以设施栽培条件下发生较重。番茄灰霉菌的寄主很广,已报道的寄主至少有235种,它能危害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观赏植物。从番茄、草莓、莴苣上采集了30个灰霉菌菌株,对其进行了形态鉴定、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表明,ITS区长度基本一致,约为500bp。通过序列比对,所获得的菌株序列与基因序列库中已知灰霉菌序列高度同源。我们对采集的30个灰霉菌菌株进行了灰霉菌株致病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成株期病情指数从12.9到89.6,苗期从4.4到80.6,各菌株在致病力上存在显著差异。BC-5、BC-9、BC-16和BC-21四个菌株表现出较高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9.8,52.4,50.0和63.1。毒素是植物病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在病原物致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研究毒素能够进一步明确病原物致病因子,为解析病原物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在液体培养时可以产生毒素。病菌培养滤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后旋转蒸发,可得到毒素粗提液。本研究选用4个致病力较强的灰霉菌株BC-5、BC-9、BC-16和BC-21,对其毒素粗提液进行提取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毒素能使番茄幼苗产生萎蔫症状,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增长,番茄幼苗萎蔫越明显;菌株培养时间越长产生的毒素活性越强。因此灰葡萄孢毒素对番茄植株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本试验从培养液种类、培养时间等角度研究了影响病菌产生粗毒素的因子。明确了病菌较好产粗毒素的培养条件是:培养液为查彼培养液,培养温度为25℃,培养时间为14~21d,培养过程中不需要光照,需要振荡。毒素粗提液经薄层层析分离,发现毒素能产生2-6条层析带,Rf值从0.149到0.663。4个菌株中分别有一条Rf值相近的条带,表明可能是毒素的有效成分。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SSR对除BC-25以外的29个灰霉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7个SSR引物得到29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2.76%,通过UPGMA聚类分析,SSR标记将29个菌株分为3类。应用13个灰霉菌株对灰葡萄孢分生孢子的产生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BA浓度的增大,菌核产生量越大。ABA对菌丝的生长速率影响不大。孢子形成培养基更有利于孢子的形成;不同培养基对菌核的产生影响不大。
其他文献
本试验以黑果枸杞组培苗顶端叶片、组培苗茎尖为试材,以秋水仙素为诱导剂,采用施入法,对黑果枸杞进行多倍体诱导,初步摸索出适合黑果枸杞的多倍体诱导及鉴定方法,并获得了一些多倍体植株,为进一步规模化繁殖及推广奠定了基础。结果如下:1、采用施入法分别处理黑果枸杞组培苗顶端叶片、组培苗茎尖两种材料,其中两种处理材料在秋水仙素溶液浓度为500 mg·L-1,处理7d的存活率均较接近半致死剂量,此为秋水仙素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