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毛虫隶属于原生生物界,纤毛门,是形态最复杂和最高等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在所处微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中起重要的枢纽性作用。作为一种良好的模式生物,纤毛虫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系统学等科学领域当中,且在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等方向上具有独特的研究地位。本研究以烟台近海周丛类纤毛虫为研究对象,对烟台近海的20种周丛类纤毛虫(涉及3纲8目16属)进行了传统的形态学鉴定,同时也对相关类群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发现并建立了一个新种—掌状聚缩虫Zoothamnium palmphlatum n.sp.,形态学描述如下:群体交替分支,侧枝发达,高度可达1.3 mm。虫体大小7186×3349μm,双层口围缘。单一伸缩泡位于虫体顶端。大核“C”形,横位。口围缘到反口纤毛环的银线数目为74102,反口纤毛环到帚胚的银线数目为3545;口区小膜3由两条平行的动基列组成。本研究将这一新种与其形态学相似种和序列相似度最高种的二级结构的各区段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序列相似度和二级结构相似度没有必然联系,即序列相似度越高并不意味着二级结构越相似,反之亦然;(2)18S rDNA二级结构可能为分析聚缩虫属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依据,进一步说,某些呈现种内物种特异性的二级结构区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物种区分。2.结合系统发生树,分析聚缩虫三大类群、累枝虫两大类群、鞘居虫、盖虫等二级结构在种间和种内的差异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聚缩虫的三大类群(聚缩虫clade I、聚缩虫clade II和聚缩虫clade III)可通过H10区、H25区、H47区加以区分;(2)累枝虫两大类群(累枝虫clade I和累枝虫clade II)可通过E101区、H10区、H12区、H17区、H37区加以区分;(3)聚缩虫clade III和累枝虫clade II可通过E231-2区和H44区加以区分;(4)鞘居虫和聚缩虫三大类群、累枝虫clade II可通过E101区加以区分;(5)累枝虫clade I、盖虫科和上述其它类群可通过H10区加以区分。本研究结合系统发生树上的各物种的系统发生位置,对缘毛类纤毛虫中的重要类群的可区分二级结构区段做了汇总,研究发现二级结构区段也是进行缘毛类纤毛虫类群区分的良好标记;同时,首次用现代分类学方法完整研究并报道了一种聚缩虫属纤毛虫新种,增加了该属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子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