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顺应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回避研究——以中美大学生交际行为调查为例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22920779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顺应论强调居住于异国文化中的“逗留者”(sojourner)必须顺应异文化。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跨文化研究不断出现“适应”与“顺应”两大关键词,意指一个人在异国文化语境中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在情感、认知身份以及互动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变化。Giles等人在言语顺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际顺应论,认为一个人的交际动机、交际策略乃至交际行为都会因为交际伙伴的影响而有所顺应。1995年,Gallois等人利用交际顺应论来研究跨文化交际,提出了跨文化语境下的交际顺应理论模式。 1988年,Kim以开放系统论为基础建构了跨文化顺应论,着重描述了跨文化顺应的过程,解释顺应过程的结构以及影响个人顺应陌生文化的组成因素。Kim认为,如果交际互动的双方属于同一个文化背景,则顺应要求较低,反之,异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参与者对于顺应的要求则更高,跨文化交际的顺应过程将更为漫长,甚至艰难。跨文化顺应论的两个中心概念即:“顺应”与“陌生人”。作者对中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顺应过程进行了研究。由于中美文化的较大差异,交际互动的两方都属于跨文化的“陌生人”。 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顺应过程中,交际双方的文化身份、个人特征、交际期望等与对方文化的各种力量存在冲突,因此势必会对对方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面的预测和解释存在不确定。Hofstede对于不确定性回避的研究体现了不同文化对于不确定性的宽容程度。1985年,Gudykunst提出“焦虑/不确定性协调理论”,以帮助交际双方正确处理交际中的焦虑和不确定情绪,利于交际双方顺应异文化。 本文结合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差异,以中美大学生为受试对象,设计问卷调查收集实证数据,通过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美文化体系影响下的交际参与者在互动交际顺应过程中对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回避和容忍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交际者对于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与跨文化顺应的感知和情感维度的关系。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江泽民同志连续十次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对严重违纪违法行为
近年来,华江集团以调结构促转型为主线,以拓市场争业务为重点,以风险防控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房地产市场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2015
期刊
长安自古帝王都。北濒渭河、南依秦岭的西安不仅是华夏历史长河中极为绚烂的古都,也是国内建筑业市场的一处高地。早在2011年,扬州建工建设集团西北市场年度产值便突破5亿元,
期刊
期刊
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是常宁市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四无”目标。全市706个村已全部建设完成,目前安
“作风改变源于党建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十二公司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公司中心任务,运用“金木水火土
自古以来,盆祭和正月就是日本的两大重要的全民性节日。时至今日,盆祭时的盛大场面依然向人们展示着其巨大魅力。为什么盆祭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呢?这其中蕴含着两个意义:一者
寒冬降临大地,北风呼啸、雪花纷飞。身处这样的环境,不能不使人感到一丝丝寒意。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却由此想起当前新闻界传统媒体在新兴媒体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下正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