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健康观的演变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要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好状态,文化因素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研究所指的文化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在文化人类学中约定俗成的概念:“文化指的是一个群体或社会的信念和知觉、价值观和准则、习俗和行为,这种认识、知觉和行为以意见一致的方式为某一群体的人所共有,并且把人们共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样式传授给其他人”。有研究显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健康相关态度、价值、行为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会反映到人群的健康上来,很多健康促进计划失败的原因,部分归咎于项目设计者的健康相关的价值、态度取向与目标人群的不一致。因此,了解目标人群的社会文化背景将有助于更好的促进人群健康。贵州民族众多,现有民族49个,其中18个是贵州世居的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居全国第3位。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贵州省总人口约3524万,少数民族人口1300余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6.8%。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0%,分别占全国相应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0%~96.5%以上。苗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首位,仡佬族人口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5%。作为少数民族边远省份,贵州民族文化丰富,而且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念不同,对健康与疾病存在不同的理解,也必然会反映到人群的健康状况上来。在人群健康的评价上传统的健康测量指标已不能很好反映人群和个体健康的真正内涵,目前健康评价指标已从单一指标向综合评价指标发展,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便是其中之一。WHO生命质量研究组认为:“生命质量是指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体验”。根据该定义生命质量评价是由被评价对象自己做出的判断,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与被评价对象的文化背景、价值体系紧密相连。目前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健康状况的评价还局限在传统的健康评价上,更多的是关注生命的保存与局部躯体功能的改善。有关贵州少数民族生命质量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所以在本研究中选择生命质量作为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本次研究希望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分布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健康价值观的初步研究以及健康相关行为的调查,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从而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的健康状况;并通过呈现不同亚文化因素与健康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推动决策者从一个更广泛的背景和关系中考虑健康干预方案。[研究目的]进行贵州省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和汉族人群生命质量评价,筛选影响生命质量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亚文化因素对少数民族健康(生命质量)的作用大小和途径;进行贵州省少数民族健康价值观与健康相关行为分析,并与汉族人群比较;采用深入访谈法,了解人群对健康的看法及认识;针对健康评价结果,提出改善贵州少数民族健康状况的政策建议。[研究对象与调查范围]年龄在15岁及以上苗族、布依族、仡佬族、侗族以及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贵州省少数民族分布区域,选择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安龙县戈塘和平乐乡、兴义市顶效经济开发区、遵义市遵义县平正仡佬族自治乡、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遵义县新舟镇进行本次调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家庭、个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两周患病以及慢性病;生命质量测定(8条目);健康价值观测定(6条目);健康相关行为(吸烟、饮酒、饮水习惯、是否定期测量血压、是否寻求卫生保健知识、两周患病就诊行为)与卫生知识等。背景资料包括全国、贵州省以及调查县、乡、村社会经济状况和医疗卫生状况。[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访谈式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结合专家咨询和文献法。问卷由课题组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由通过统一培训的访谈员入户调查,考虑到苗族、布依族和侗族人群有自己的语言,同时对入选调查地点的乡镇(村)卫生员进行培训,以协助调查。深入访谈是一种非结构式访谈,根据访谈提纲,通过与访谈对象的深入交谈,了解其对某些问题的想法、感觉与行为。生命质量量化采用描述性的量化法(adjective scale)进行,以100分赋值,各备择答案分别赋为100、75、50、25、0,以高分为优。健康价值量化将各答案选项分别赋值为“5、4、3、2、1”,六条目累加得总评分(6~30),高分表示对健康的关注程度高,卫生知识各条目回答正确计1分,总分5分,以高分为优。健康价值和卫生知识得分从低到高进行排序,分别取25%和75%二个位点,分成三组进行比较,即健康价值6-16分、17-24分、25-30分三组,卫生知识0-1分、2分以及3-5分三组。Epi Data 3.0建立和录入数据,导出数据至SPSS11.0和SAS8.0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测量法;效度检验采用表面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相关分析与因子分析);考虑到资料不一定严格吻合正态分布的要求,参数和非参数检验方法同时运用。生命质量得分、健康价值得分以及卫生知识得分以(?)±s和中位数表示;均数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Test)和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Test);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率的比较用Chi-Square检验。通径分析(Path Analysis)由SAS8.02软件完成。[主要结果]1.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卫生条件差、成人识字率低,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给这部分农村留守人员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2.不同民族间的生命质量有差异,少数民族人群的生命质量得分略高于汉族人群;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其生命质量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多个条目得分随文化程度提高呈上升趋势;在婚人群有关情绪和心理的条目生命质量得分明显高于离异和丧偶人群,少数民族65岁及以上在婚人群的生命质量明显优于同年龄组丧偶、离异家庭:在疾病状态下或患慢性病人群生命质量明显低于未患病人群。3.生命质量的前五位影响因素分别是有无慢性病、年龄、健康价值、家庭纯收入以及是否参加合作医疗;少数民族和汉族相比,影响因素略有差异。4.不同民族间健康价值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苗族和布依族得分较低。各个民族总体上随文化程度的提高健康价值得分呈上升趋势。健康价值的前五位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卫生知识得分,民族,居住年限,年龄以及家庭代数。5.汉族人群的卫生知识得分高于少数民族人群,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少数民族不同性别间差异显著,男性得分高于女性;两组人群随文化程度提高卫生知识得分呈上升趋势。6.少数民族吸烟、饮酒和喝生水等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发生率高于汉族,定期测量血压、主动寻求卫生保健知识以及患病后及时就诊等促进健康的行为的发生率低于汉族;男性危害健康行为的报告率高于女性;文化程度越高,吸烟和饮酒发生率越低,而测量血压和寻求卫生保健知识行为的报告率越高。7.人群的健康价值和卫生知识有一定关联;汉族人群健康价值与生命质量存在一定关联;健康价值和健康相关行为有一定关联,采取危害健康的行为的人其健康价值得分低于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的人群。卫生知识与生命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证据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结论]1.少数民族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还不尽如人意,经济落后、文化程度低、物质生活差、地理位置局限和居住环境恶劣等都制约了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应有步骤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比如逐步解决少数民族农村人口的卫生饮用水问题和改厕问题。2.少数民族对生命质量的认识还停留在躯体健康阶段,新的健康观尚未建立,要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众多因素影响生命质量,在制定改善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生命质量的政策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3.健康意识淡漠,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卫生知识匮乏。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卫生知识,将健康纳入可持续发展计划,以健康为中心,增强健康意识,树立投资于健康的理念。同时关注女性在维护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将性别观纳入卫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