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质量的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而又有争议的话题。比较古今中外的翻译理论,我们不难发现翻译的好坏关键还是在于翻译作品是否忠实于原作,任何误译、错译都会影响到翻译的质量。通过与传统观点的对比,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关联理论,来客观解读翻译质量。在国内外的各种翻译理论中,忠实或对等原则一直是衡量翻译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然而,基于传统对等原则的翻译理论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需要更恰当的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被视为一种由两轮交际活动构成的语际交流,而译者是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关联理论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当满足人类交际的需要。基于人类认知的假设,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提出了关联理论。该假设认为人类的认知是相关联的,我们应该会注意到那些与我们相关的信息。因此,运用关联理论解读翻译质量使得我们明确意识到关联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我们寻找理解翻译的有效途径,理解翻译的知识或交际意图,认同追求最佳关联是翻译的重要标准。国内外的很多学者早已开始研究这种突破传统意义下的忠实或对等原则,这是对翻译理论的有益补充。尽管关联理论还不那么成熟,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交际和翻译的认知新视角。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例证分析,本文重点对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忠实和关联语境进行了探讨,说明关联理论目前是帮助我们达到忠实原文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