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研究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dong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赣籍桐城派作家是其重要一支,有证可考的就有53名,新城作家群则是其主力军,占其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他们通过书院教育、交游、著述等方式,来宣扬推崇桐城文学主张,他们的努力对桐城派在江西的传衍、江西地方文化的发展、赣籍文人在清文坛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迄今为止,较为遗憾的是,学界对江西桐城文学的研究乏善可陈,对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的整体研究尚处空白。本文围绕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体的构成、群体特征、典型代表人物、成员交游情况等进行考察,并对新城作家群代表人物的文体观、古文创作的艺术特征及地域文化特征进行阐释与分析,进而探究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在文坛的地位与影响。全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结语、附录四个部分。引言部分在对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群的已有相关研究作出充分概括梳理的基础上,指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正文部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章总体考察桐城派江右作家群体之构成与形成原因。先以桐城派开创人方苞为起点,以是否宗桐城“义法”为准则,查检史书、方志以及江西桐城派作家的诗文集等相关文献,确定桐城派新城作家群有35位成员。他们通过家学传授、师事、私淑、书院教学来传承桐城文学,形成了牢固的关系网络。第二章主要概括桐城派江右新城作家的群体特征及典型代表人物,并探讨他们的交游情况。通过查检史书、方志等相关文献勾勒江右新城作家群的总体风貌,重点介绍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并描述群体成员的交游活动。第三章论述江右新城作家群代表人物的古文创作。从他们创作作品的主题倾向、艺术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三方面来进行论述。第四章探析桐城派流布的作用及桐城派新城作家群体影响。该作家群体对桐城派在江西的发展、江西地方文化的发展、赣籍文人在清文坛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他文献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性格的塑造期,对于作家来说,幼年时期的生活记忆对于后来的创作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张洁幼年时期的记忆是痛苦的,父亲的缺席不仅影响了作家个体成长,而且
中国文学自进入20世纪新时期便迎来了春天,充满了新生机、新活力,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百花争艳,而形式批评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新时期以来形式批评兴起(1979-1989)离不开改革开
<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目前我们的发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从国家创新能力看中国实现创新发展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正在从试点阶段逐步进入推广阶段,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为取消文理分科,以选考科目取代文理综合考试,这使得普通高中实施选课制度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实施选课制
地域小说作为文学史上描写地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表现模式,它的产生与发展壮大对地域文化的流传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从对地域小说开始研究至今,已经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供后人
生活即教育,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要合理利用农村的资源打造具有生活特色的美术课;,从农村生活场景中可以寻找美术素材,利用具有农村特色的材料可以创作美术作品,以家乡为依托可
<正>徐州清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是在徐州正源古建园林研究所的基础上,数年来经过资源整合、人才积累,以研究、保护、传承、创新、抢救古建筑传统工艺为宗旨,是一支集研究、设
本文研究了麹氏高昌国时期的货币流通问题。高昌国的银钱只有一种面值,因为币值较高,不敷使用,所以产生了"半文"的计量单位,在经济生活中,"半文"银钱应当是以其他实物货币如
壮族民众用歌代言、以歌传情,歌唱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鉴于此,歌谣研究成为壮族社会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然而以往学者大多关注的是歌谣源流、传承机制和社会功能
与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生作家不同,1970年代出生作家更像是“文革”的局外人。他们或者只对“文革”存有模糊认识,或者出生于“文革”之后,对“文革”几无印象。当然,也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