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土水力特性参数反演与优势渗透模拟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ruanclass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垃圾土非饱和水力特性是预测和评估填埋场内渗滤液分布和迁移状态的基础。垃圾土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造成渗沥液迁移过程中呈现明显的优势流现象。为了进一步分析垃圾土非饱和水力特性的变化机理及优势流效应,本文以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和土力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和数值反演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垃圾土非饱和水力特性参数变化和优势渗透过程预测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开展了室内饱和含水率、饱和渗透系数的测试实验以及多步重力自由流出试验,采用测定的基础参数、监测的流出数据数值反演了单渗透率和双渗透率模型中相关水力参数。结果表明:干密度、粒径是影响垃圾饱和含水率、渗透系数的关键因素,单一降解龄期对其影响不大,在有限试验数据下饱和含水率、渗透系数分别与干密度成线性、指数函数关系;干密度在200~400kg/m3的陈腐垃圾土 VGM模型参数α、n、θr的变化范围分别0.181~0.21cm-1、1.45~1.618、0.092~0.147,对应 DPeM 模型基质域θrm、nrm参数可分别近似取值为VGM模型中θ、n的1.16、1.36倍,进气值倒数αm、ksm有待进一步研究与验证;(2)基于室内试验和数值反演结果分析,干密度越大,进气值倒数、孔径分布指数减小,残余含水率增大,流出量减小,粒径对水力特性的影响与干密度相反,而降解龄期越大,进气值倒数、孔径分布指数减小、残余含水率均减小;重塑垃圾土仍具有明显的优势流效应,VGM模型模拟的多步流出排水量较实际监测结果偏高,DPeM模型拟合更符合实际监测结果;(3)开展了垃圾填埋场现场单井抽-注水试验,对比分析了稳定流-非稳定流理论方法对渗透系数计算结果的影响,并通过监测抽水试验的水位变化获得了垃圾土土水特征参数。结果表明:现场试验测试的陈腐垃圾土饱和渗透系数在10-6~10-5m/s量级,抽水-注水试验对饱和渗透系数测试结果影响不大;根据抽水试验结果推测抽水影响半径约15m、单井产流量为0.3m3/h;垃圾土的平均残余含水率为0.27,较室内测试结果偏大,而垃圾土的进气值在2kPa、孔径分布指数为1.20,与室内测试结果相近;(4)基于垃圾土优势流效应,开展了典型回灌工艺条件下垃圾堆体中渗沥液的分布规律预测研究。预测结果表明:回灌速率、回灌频率、回灌量、初始含水量等因素均对提高渗滤液的影响深度、入渗量和贮水率有影响;双渗透率模型计算得到的回灌流出量明显高于传统的单渗透率模型;通过双渗透率模型模拟时下边界疏水过程近95%渗滤液均是从基质域中流出,只有5%的渗滤液从裂隙域流出,但仍存在优势渗透过程,以上成果为填埋场回灌补水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该论文有图41幅,表11个,参考文献127篇。
其他文献
从数据中找出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在因素空间理论下,因素是因果分析的要素,因素之间存在关联与因果两种关系。因果关系尤其强调“先因后果”关系,这种关系在时间序列数据挖掘体现得尤其明显。面对时间序列,如何发掘特征,对应的因素如何变化,变化因素与分类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都是建立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模型时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首先探讨因素空间理论下因素关联与因果关系,给出因素关联与因素相关的定
抗生素广泛应用在养殖过程中禽畜的疾病防治,水产养殖及临床应用等。禽畜对于抗生素的吸收很少,会有60%左右的抗生素会随着禽畜排泄物流失到自然界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中抗生素的处理方法有高级氧化法和吸附法等。本文选取水稻秸秆和牛粪作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同时通过共沉淀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生物炭复合材料。选用水中常见4种抗生素,通过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来分析比较各种类型生物炭对水体中抗生素的吸附效
LLC谐振变换器因良好的软开关特性,易于集成,在未来能源发展战略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被广泛应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尤其在大功率光伏以及大功率风力发电系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功率应用场合,传统LLC谐振变换器会出现扩容问题,常引入交错并联技术实现各相功率的均匀传输,以减小变换器功率元件的电流应力。由于各相变换器之间谐振元件的参数差异导致谐振腔不一致,进而造成各相之间的电流分配不平均,降低了变换器工作的
迪彦钦阿木钼矿床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增生带,东乌旗-扎兰屯火山型被动陆缘东乌旗褶皱带内,先后经历了古亚洲洋闭合、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中亚造山等构造活动,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是近年来发现的超大型钼矿床之一。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基础上,通过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手段,厘定成岩成矿时代,分析成矿地质构造背景与矿床成因,为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国内外地质工
近年来,海岸和海口附近修建的建筑和桥梁数量不断增加,大多采用预制拼装的施工方式。由于近海环境的建筑结构,受冻融循环作用的影响导致力学性能衰减引起结构耐久性降低。所以,研究冻融损伤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保证结构安全稳定的关键在于预制拼装构件之间连接节点的性能,正因如此,套筒灌浆连接技术作为钢筋连接方式之一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重点研究方向。论文对全灌浆套筒连接构件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连接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的生态修复效果,目前已成为矿山复垦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揭示胶质芽孢杆菌和苜蓿根瘤菌双接种对矿区排土场的修复机制,本文首先进行了胶质芽孢杆菌不同梯度单接种用量和苜蓿根瘤菌不同梯度单接种用量下的排土场土壤紫花苜蓿盆栽实验,通过植物生长指标和土壤质量指标共同确定2种菌剂合适的单接种用量范围。在此基础上,将胶质芽孢杆菌和苜蓿根瘤菌合适的接种用量组合,进行双接种紫花苜蓿盆栽实验,获得最佳
随着深部资源开采的迅猛发展,相关灾害问题愈发突出。鉴于数值模拟方法的优势,发展一种能够反映连续介质向非连续介质转变的三维连续-非连续方法是模拟相关灾害发生过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适于模拟岩石类材料变形-开裂过程的三维可开裂拉格朗日元方法,模拟了单轴拉伸岩样和三点弯曲岩梁的变形-开裂过程,考察了Ⅰ型断裂能、岩样高度和单元尺寸的影响。通过将所得结果与理论解和数值解进行对比,从多种角度验证了该方法的
石油在开采过程中,由于泄露而造成周边土壤的污染是石油开采业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因为石油本身的黏性及其在自然条件下的老化效应,使其很难与土壤分离。石油在土壤体系中的进(污染)和出(去除或分离)过程在本质上属于油-水-固多相介质间复杂界面力学特性宏观作用的结果。至此,论文以盘锦地区辽河油田的石油污染土为研究对象,对土体中油-水-固相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常用的阴离子型:十二烷基苯
干热岩地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且具有清洁、稳定、可再生的特点,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是目前干热岩开采最有效的手段。在EGS系统中,循环工质在裂隙储层内的传输过程涉及到温度场、渗流场与应力场之间相互耦合,即热流固耦合(thermal-hydraulic-mechanical,THM)。因此,准确评估THM耦合效应对
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围岩体不可避免地承受扰动作用而产生损伤累计效应,致使围岩体存在一个力学性质变差的破损区。同时,破损区内不同损伤程度围岩体在恒载长期作用下又将呈现出显著的流变现象,损伤围岩体的力学性质是决定围岩承载能力和地下工程长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此,论文以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加卸载预损伤制备出具有不同初始损伤程度的砂岩试件,分析了初始损伤程度对砂岩单轴压缩力学特性的影响,同时对具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