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仆型领导起源于西方,由Greenleaf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之后他还专门建立公仆型领导研究中心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引起了理论界的研究热潮。而且公仆型领导的“服务理念”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企业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于是,国内学者也开始对公仆型领导的概念、内涵和维度划分等进行探索,发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的内涵。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并且目前政府的“公仆”理念正是跟公仆型领导“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国内一些学者也在中国组织情境下研究了企业的公仆型领导行为对员工态度、行为和工作绩效等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国内企业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虽然公仆型领导的研究在我国已有10年之久,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还只是在证明公仆型领导是如何发挥效用的,并未有人从实证的角度,来解答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公仆型领导行为的形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了来自上海、广州、长沙、南昌等地各类企业的72个团队样本,共计214名员工,其中有72名管理者和214名员工。本研究从团队、主管和员工三个层面研究人本导向、权力距离、大五人格、同理心和价值观一致对公仆型领导的影响。运用SPSS20.0软件对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第一,公仆型领导、人本导向、权力距离、大五人格、同理心和价值观一致等各变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区分效度;第二,在团队层面,人本导向对公仆型领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权力距离对公仆型领导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第三,在主管层面,管理者的责任感和管理者的同理心对公仆型领导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和宜人性对公仆型领导没有显著影响;第四,在员工层面,员工与上司的价值观一致也对公仆型领导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本研究在中国组织情境下首次从团队、主管和员工三个层面对公仆型领导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实证研究,打破了只从个体层面研究领导行为的局限性,填补了研究空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同时使得以后企业在选拔干部的时候可以从组织/团队、管理者自身和员工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评价和考核,并从长远考虑将他们培养成公仆型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