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以来桃花坞年画嬗变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桃花坞年画置于特殊的历史空间下,通过研究20世纪中期以来桃花坞年画在经营销售、生产创作、传承发展、政策调动的变革,对其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题材内容、风格手法加以分析,进而探析社会转型期桃花坞年画嬗变规律。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附录四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包括4个章节。首先,正文第2章“20世纪初期的桃花坞年画”论述了清末民初桃花坞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存续状况。之所以将研究的起点定位于此,主要是因为无论从生产、销售、传承等方面考量,该时期的桃花坞年画是在相对稳定的农耕文明中存在,此时年画具有民俗属性即保留使用习俗。此外,本章还选取“王荣兴溶记年画铺”作为“传统年画铺”的代表,对其技艺传承、雇工情况、销售状况、维权方式等进行分析,为对比之后桃花坞年画的嬗变提供了可观的“历史参照物”。第3章“建国初期的桃花坞年画(20世纪50-70年代)”。该时期,桃花坞年画为响应国家号令加入了“新年画运动”行列,年画创作人员及生产机构在此时发生了巨变,主要表现为美术工作者的加入及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成立,这些变革在为桃花坞年画创作提供新鲜养分的同时,也使之变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消解了其原有的民俗属性。“文革”期间,传统题材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停止生产销售,画版被破坏、人员转行及民俗内涵的缺失,对后来年画的传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4章“‘改革开放’初期桃花坞年画的新发展(1978年-20世纪末)”。由于“文革”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此时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复兴仅停留在参展、比赛等表面活动上,实际销售情况并没有大的改善。为了增大经济效益,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开始发行胶版年画以此扶持传统木版年画的创作与生产,即“以胶养木”。第5章“21世纪桃花坞木版年画传承发展的新动向”。作为知识分子代表的冯骥才先生率先开展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引起了学界对民间文化的关注,继而随着“非遗”的普及和推广,自觉保护与抢救传统民间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此时,传统木版年画逐渐代替胶版年画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但相比以往此时年画的使用功能、运作机构、组织结构、传承方式、题材与技艺等均随之发生了新的转型。
其他文献
介绍日本安全防灾文化教育的作法及日本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中国发展城市防灾空间的3点思考.
自拟灶心黄连合剂具有燥湿和中、芳香开胃、厚肠止泻功效,治疗小儿腹泻402例,总有效率91.54%.
介绍了商誉的实质内涵及特点,分析了商誉减值风险,即可能产生商誉爆雷等经济后果,进而提出商誉减值风险的防范措施:处理好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高溢价并购前聘请专业的评估机
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铅电解精炼直流电耗的控制日渐受到业界重视,相关研究也因此大量涌现,基于此,该文就合理控制电解液温度、合理控制电解液成分
针对工序集中存在需要多台设备协同完成加工的多设备工序的综合调度问题,提出一种把多设备工序设计成在多个相关设备上同时加工的多个虚拟工序的方法。该算法把产品加工树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