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观察辨证论治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电针治疗对肝胃不和型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内5-HT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为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两个部分。临床研究:将来自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部,符合招募条件的30位患者,依据RomeⅢ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2006年)筛选入组。并且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在2009年制定的《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对入组的30名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其中肝胃不和13例,脾虚气滞7例,脾胃虚寒5例,脾胃湿热5例。针刺基本处方为中脘、足三里(双),内关(双)。肝胃不和证配合太冲、期门,脾虚气滞证配合气海、膻中,脾胃虚寒配合气海、神阙(灸),脾胃湿热加内庭、阴陵泉。每天治疗1次,每次治疗30分钟,连续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治疗前后应用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附表一)进行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动物实验:将30只Sprague Dawley(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依据夹尾、束缚和不规则喂食复制肝胃不和型FD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造模成功后,电针组给与“足三里”、“太冲”电针治疗,每日30分钟,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一天,共治疗12天,模型组只造模不治疗,正常组不予干预。治疗结束后,取全部大鼠十二指肠用免疫组化技术行5-HT检测。结果:临床研究:针刺治疗后患者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通过改善FD患者干扰领域、控制领域和睡眠打扰领域(P<0.05)以提高生活质量。动物实验:电针治疗后,电针组5-HT水平较模型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5-HT水平较正常组低,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研究: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FD患者腹胀、上腹疼痛、早饱和嗳气等症状,从而达到治疗FD的目的,临床疗效满意。针刺治疗能提高FD患者生活质量,具体表现为对干扰领域、控制领域和睡眠打扰领域的改善,表明针刺能调整FD患者情绪、改善睡眠、提高对生活的热情与兴趣。动物实验: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5-HT表达低于正常组大鼠,电针治疗能促进FD模型大鼠十二指肠5-HT表达,并达到正常大鼠水平,我们由此推测十二指肠5-HT水平降低可能是FD的主要病理性特征之一,电针治疗可能是通过调节FD模型大鼠胃肠激素水平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