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停车收费是调节停车需求、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在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情况下,城市停车收费方法是绝大多数城市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路网中交通流分布的不确定性,如何根据路网状态实时有效地实施停车收费策略成为改善停车资源使用和缓解交通拥堵状态的关键。根据已提出的路网宏观基本图(MacroscopicFundamentalDiagram,简称MFD)理论,为交通管理者从宏观角度判别路网交通状态以及实施宏观停车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时空检测的拥堵交通网络本征提取及快速疏散算法研究(No.61304195)”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拥堵交通网络空间态势转换机理及其快速疏散研究(No.1408085QF111)”,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发生吸引源集聚效应的动态停车收费方法来优化停车资源配置和缓解路网交通拥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依据由于路网中交通密度不均匀分布是路网MFD产生波动差异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路网内交通发生吸引源的聚集效应对路网交通密度分布的影响,建立考虑交通阻抗的交通发生吸引源聚集度模型。
②以4×4路网为分析对象,通过仿真实验发现只有当路网处于拥挤流状态时,交通发生吸引源聚集效应会对路网MFD产生影响;并且路网中交通发生吸引源聚集度指数越低,即交通发生吸引量分布越均衡,路网的旅行完成率就会越高。
③以停车收费的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分析停车收费对路网中出行者的出行成本以及路网效益的影响。然后,根据路网MFD子区划分,分析路网中交通流信息的流动,建立路网交通流动态平衡方程和面向多个MFD子区的停车收费决策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动态停车收费决策控制过程。
④本文以合肥市的局部路网为分析对象,通过子区划分,分析了动态停车收费方法(DynamicParkingCharges,简称DPC)、静态停车收费方法(StaticParkingCharges,简称SPC)以及PI方法(ProportionalIntegral,简称PI)三种不同控制场景下交通网络运行状况,并针对累积车辆数、累积延误、旅行完成率、路网边际社会成本等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它两种控制方法,采用考虑交通发生吸引源聚集效应的动态停车收费方法不仅可以降低路网边际社会成本,而且提高了路网的运行效率,缓解了路网的拥堵问题。
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时空检测的拥堵交通网络本征提取及快速疏散算法研究(No.61304195)”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拥堵交通网络空间态势转换机理及其快速疏散研究(No.1408085QF111)”,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发生吸引源集聚效应的动态停车收费方法来优化停车资源配置和缓解路网交通拥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依据由于路网中交通密度不均匀分布是路网MFD产生波动差异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路网内交通发生吸引源的聚集效应对路网交通密度分布的影响,建立考虑交通阻抗的交通发生吸引源聚集度模型。
②以4×4路网为分析对象,通过仿真实验发现只有当路网处于拥挤流状态时,交通发生吸引源聚集效应会对路网MFD产生影响;并且路网中交通发生吸引源聚集度指数越低,即交通发生吸引量分布越均衡,路网的旅行完成率就会越高。
③以停车收费的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分析停车收费对路网中出行者的出行成本以及路网效益的影响。然后,根据路网MFD子区划分,分析路网中交通流信息的流动,建立路网交通流动态平衡方程和面向多个MFD子区的停车收费决策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动态停车收费决策控制过程。
④本文以合肥市的局部路网为分析对象,通过子区划分,分析了动态停车收费方法(DynamicParkingCharges,简称DPC)、静态停车收费方法(StaticParkingCharges,简称SPC)以及PI方法(ProportionalIntegral,简称PI)三种不同控制场景下交通网络运行状况,并针对累积车辆数、累积延误、旅行完成率、路网边际社会成本等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其它两种控制方法,采用考虑交通发生吸引源聚集效应的动态停车收费方法不仅可以降低路网边际社会成本,而且提高了路网的运行效率,缓解了路网的拥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