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水象甲(Lissorbqptrus oryzqphilus)是一种世界性水稻害虫,也是我国农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2003年入侵陕西省南部水稻产区,近年来发生范围呈严重扩散蔓延态势,成为陕西南部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研究表明,受地理环境和农耕种植习惯的影响,稻水象甲种群在各地世代发生、种群演变消长及生活习性等均存在差异。为此,系统准确掌握稻水象甲在陕西水稻产区的种群演变规律,找准防治最佳时期,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控制稻水象甲危害,对保护水稻产区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陕西省稻水象甲种群发生规律、生活史、越冬场所及寄主作物进行系统跟踪调查,并开展了稻水象甲成虫和幼虫大田药剂防效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水象甲平川稻田和山区稻田为主的陕西省水稻主产区每年发生1代,通过成虫来越冬。3月6号至10号,温度在10℃以上,始见越冬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活动达到盛期;不同地理环境下,稻水象甲在山区虫态发育较平川晚15~20天。2、成虫越冬地点在0~5厘米的土壤中且以田埂和沟渠边居多,分布量分别为46.89%和50.9%;而越冬地点山坡和荒地上的越冬虫量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2.21%和0%。初秋时期稻水象甲成虫由田埂向沟渠逐渐转移进入越冬。3、稻水象甲寄主作物广泛,在陕西的主要寄主植物分布在9个科,31个种。9个科具体如下:眼子菜科、灯心草科、蓼科、天南星科、鸭跖草科和菊科寄主植物各1种,泽泻科植物2种,莎草科植物3种。此外,调查时还发现莎草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是稻水象甲的主要危害植物,在这两科植物上发现的虫口基数较大,而其他植物上虫口基数零星出现。4、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0%丁硫克百威乳油50g/667m2、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45 g/667m2和20%辛·三唑乳油100 g/667m2对稻水象甲成虫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且持效期较长,药后15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60%、79.40%和73.40%;幼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在插秧后16~22天内,以3%辛硫磷颗粒剂1kg,拌15kg细土撒施,杀虫效果最好,防效在95%以上。本研究明确了稻水象甲在陕西省水稻产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始发期在3月上旬,幼虫盛发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越冬成虫主要分布在田埂、沟渠边0~5厘米的土壤中,寄主植物涉及种类共9科,31种。20%丁硫克百威乳油、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和20%辛·三唑乳油对稻水象甲成虫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3%辛硫磷颗粒剂拌土细土撒施,杀虫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