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建筑的国际地位日趋而上,先后有七位日本建筑师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这与他们不断适应时代却又根植于本国传统不无关系。在现代主义建筑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建筑师们始终没有忘却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实践设计中的精髓,与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中国建筑界正处在现代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对于地域文脉和建筑空间的传承性探究,似乎湮没在这股全球化的潮流中了。我们希望借由研究日本传统文化与建筑空间中存在的共性——“静谧性”,寻找驱动“静谧性”产生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所在,探索日本传统文化与古今建筑之间的传承关系和手法,为中国建筑的未来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提出的“静谧性”这一概念在日本文化层面和建筑设计中都有体现,笔者将其定义为:一种尊重自然而不是抗拒环境的和谐,一种暖昧含蓄的关系,在审美角度上呈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感。之后分别由文化和建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地理因素、宗教哲学和美学理念三个方面论述日本文化中静谧性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达;又通过对茶道、宗教相对应的茶室、神社等传统建筑以及日本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的研究,从理论维度和表达形式上阐明了日本建筑空间静谧性的存在方式和产生的文化内因。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世界范围内现当代建筑的设计手法,总结出实现空间静谧性的五个策略——表皮处理、边界消解、光影对比、改变视线、通道作用。最后提出了日本现代建筑的静谧性所具有的特征,即根生性、继承性和多元性。论文取得了以下有益的理论成果:以日本建筑空间“静谧性”为切入点,提出了日本现代建筑空间研究的理论方向。总结出了日本传统文化和当代建筑的传承关系和传承方法。当代中国建筑面对着国际化风格和民族主义、文脉主义的时空境遇,如何表达具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我们希望能通过研究日本建筑空间的静谧性找到思路启发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