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美国手中的一张外交牌,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中美贸易逆差加剧、国际权力格局的变化及美国选举政治的传统等方面的原因,美国更是频频打出人民币汇率的政治牌,导致中美在人民币汇率方面的摩擦更加炽热化。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美国一些政界人士以及利益集团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舒默-格雷厄姆法案》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第一次汇率摩擦拉开帷幕;第二次人民币汇率摩擦始于2006年,布什政府将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归咎于中国严格控制的挂钩汇率,要求中国政府调整人民币汇率;2010年,第三次人民币汇率摩擦再次卷土重来,130名国会议员要求将中国列入“货币操纵国”,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采取的“货币保护主义”行为进行深入调查。三次人民币汇率摩擦中美方处于攻势,态度咄咄逼人;中方则处于守势,坚持汇率制度必须保持自主性、渐进性、可控性。透过中美汇率摩擦的表象,可以分析中美关系的变化。政治层面上,美国对华政策一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保持与中国的交流接触,一方面遏制中国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迅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对中国遏制的一面更加突出,人民币汇率问题是这方面的很好表现。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不仅影响了两国关系的稳定性,也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层面上,中美两国的经贸往来具有较高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在两国关系的发展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建立并且不断深化,这项机制对于缓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以及创建良性互动的中美关系有积极的意义。面对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应该认清局势、主动应对,坚持人民币汇率改革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