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癌性疼痛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主要是由于肿瘤生长、压迫、浸润等原因导致,现在医学认为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有:骨骼转移、压迫刺激侵蚀神经、分泌致痛因子、对敏感组织的刺激等。此外还有与肿瘤相关但非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肿瘤诊治引起的疼痛及心理因素引起的疼痛等。评估癌性疼痛最重要的是对病人疼痛本质的认识,在临床上,想要了解病人的疼痛,仅通过病人或家属的口述是不客观的。临床工作者经过长期、大量的实践,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评价工具及方法,对于癌性疼痛本质的理解,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其中,VAS、NRS、VRS为常用的评分方法。目前治疗癌性疼痛临床上常采用的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放射治疗、神经阻滞治疗等。癌性疼痛治疗的原则是从无创性和低危险方法开始,然后再考虑有创性和高危险性方法。对早期、正接受积极治疗的患者充分缓解癌痛,‘使患者能耐受抗癌治疗所必须的诊治措施,从而提高抗癌治疗效果;对于晚期患者充分缓解疼痛,以改善生活质量,相对无痛苦地死亡。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系统的、正确的使用药物治疗,能使90%癌性疼痛患者得到满意缓解,也能使75%以上的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普遍存在着具有毒副作用,有成瘾性等问题,限制其应用。中医中药毒副作用小,在镇痛的同时能够帮助解决精神、心理对患者疼痛所造成的影响,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止痛药配合使用,可增强止痛药的疗效,减少其用量,减轻其副作用,是癌性疼痛综合治疗中的有效方法,被广泛接受。其中,中医外治疗法因具有止痛迅速、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小、无成瘾性及戒断性等优点逐渐得到重视。中医外治疗法也是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如膏剂、散剂、酊剂等,将药物施于皮肤表面,通达孔窍,发挥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重新调整和改善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从而促进恢复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癌性疼痛的目的。近年来,中药外治癌痛发展迅速,然而前瞻性的对比研究较少,疗效评价标准不一,缺少科学的评价方法,临床研究水平尚有待提高。为了进一步科学、系统的评价中药外治癌性疼痛的疗效及优势。并在疗效观察的同时,探讨中医外治癌性疼痛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提出以下临床试验。方法及结果: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应用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癌性疼痛已有10余年的研究历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在李佩文教授和贾立群教授的指导下,先后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外用痛块消乳膏治疗癌性躯体痛,本着审因辩治,科学评价的原则,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实验设计;将吗啡滴定引入到中医外治癌痛的临床研究中,可操作性强,既遵循了WHO三阶梯止痛原则,又不影响中医外治止痛的疗效评价;在观察指标方面修订了患者疼痛日记,将疼痛强度评分作为中医外治癌痛的主要疗效指标,等效吗啡用量和疼痛缓解率作为次要疗效指标。止痛起效时间、缓解持续时间和疼痛影响的评估的比较可以反应出中医外治癌痛的疗效特点。在疗效观察的同时,探讨中医外治癌性疼痛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通过对两例痛块消乳膏治疗癌性躯体痛的典型病例的介绍,从研究对象、实验设计、研究方法、观察指标等方面探讨了中医外治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创新性,以及中医审因辨证、引入吗啡滴定的优势。结论:痛块消乳膏外用治疗以骨转移为主的癌性躯体痛,引入吗啡滴定,结合三阶梯止痛治疗,通过对于两例典型病例的观察及探讨,总结出其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强度评分,减少24小时内等效吗啡用量,减少爆发痛的次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体现了中医外治癌性疼痛的优势。并在疗效观察的同时,探讨中医外治癌性疼痛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