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黄丸抑制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黄丸由牛黄(原方犀黄)、麝香、乳香、没药四味药物组成,首见于清代名医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具有和营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散痈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蕴结所致的多种恶疾(如流注、乳岩、痰核、瘰疬、肺痈、小肠痈等)。现代临床上可用来治疗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但分子机制有待阐明。复发转移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EMT经过一系列生物学变化,丧失细胞极性和细胞间接触能力,增强了运动和侵袭能力,进而赋予了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在EMT过程中,上皮标志物如E钙黏素蛋白(E-cadherin)、角蛋白(Cytokeratin)等表达水平降低,间质标志物如纤连蛋白(Fibronectin)、N钙黏素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等表达水平升高。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与其受体结合后,可诱导E-cadherin进入胞内,上调Snail 1或Twist的表达水平,下调E-cadherin的表达,诱导EMT表型,进而参与肿瘤的增殖、迁移、侵袭和转移。EMT状态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信号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调节作用。EMT与PD-L1高表达有关:EMT相关标志物如Snail和波形蛋白(Vimentin)H评分与PD-L1表达呈正相关。PD-L1的高表达通常被认为是癌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癌细胞可通过自身高表达PD-L1来逃避宿主的抗癌免疫攻击。PD-L1可与活化的T细胞表面表达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deathreceptor 1,PD-1)相互作用,诱导T细胞凋亡,导致肿瘤免疫逃逸。除EMT与PD-L1有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之外,PD-L1还受到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y)的上调。肿瘤细胞内干扰素刺激基因高表达往往会发生化疗或免疫治疗的耐药。IFN-y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下游JAK/STAT信号通路,IRF-1蛋白表达激活,进而诱导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而另一个干扰素刺激基因IFIT3过表达可直接促进肿瘤耐药,而敲除IFIT3基因后可减弱化疗耐药性;在乳腺癌患者中,干扰素下游的OAS1的表达也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尽管免疫细胞中高表达的具有IFN-γ抗肿瘤作用,但肿瘤细胞内高表达的干扰素刺激基因却可以发挥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我们的前期结果显示,西黄丸水提液可以抑制一组下游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过程和PD-L1表达。因此,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西黄丸对乳腺癌细胞EMT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分析西黄丸抑制乳腺癌细胞PD-L1表达及对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作用;阐明西黄丸对于单核细胞亚群比例与功能的影响。以更好地了解西黄丸抑制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为西黄丸的现代化开发以及未来与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联用打下坚实基础。第一部分 西黄丸水提液抑制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目的:揭示西黄丸水提液对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EMT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EGF刺激,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出现EMT表型,再联用不同浓度的西黄丸水提液,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细胞EMT相关标志物及相关信号通路标志物Fibronectin、E-cadherin、Vimentin、STAT3和p-STAT3的表达水平。结果:100nM EGF刺激24小时后可显著升高乳腺癌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Fibronectin和p-STAT3的表达水平,诱导出EMT表型。联用西黄丸水提液后,可在乳腺癌细胞中显著下调间质细胞标志物Fibronectin的表达水平,降低STAT3的活性,抑制因EGF刺激诱导出的EMT表型。结论:在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中,西黄丸可下调STAT3的活性,并抑制由EGF诱导的EMT表型。第二部分基于中药网络药理学和基因表达谱分析西黄丸治疗乳腺癌作用机制目的:利用中药网络药理学和基因表达谱技术探讨西黄丸治疗乳腺癌的分子作用网络,进一步阐明西黄丸治疗乳腺癌的分子机理,寻找药物靶点。方法:检索网络药理学数据库,查找西黄丸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乳腺癌的相关基因并进行分析;将西黄丸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与乳腺癌的相关基因取交集,导入Cytoscape软件作“活性成分-疾病靶点图”核心靶点网络图,建立PPI网络、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以10nM的紫杉醇(Paclitaxel,PTX)作用乳腺癌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24h,加入7.5mg/ml的西黄丸水提液作用24h后提取总RNA,进行基因芯片表达谱分析,找出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网络药理学显示西黄丸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槲皮素(Quercetin)、豆甾醇(Stigmasterol)、鞣花酸(ellagicacid)等;主要作用靶点包括 TP53、IL6、JUN、VEGFA、MAPK1和STAT1等;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肿瘤坏死因子、HIF-1、干扰素相关信号通路等;基因表达谱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有OAS2、IFIT3、IFIT2、IFI44L、IFI44、FLG2、MUC17和MUC19,差异基因生物过程主要富集在:对病毒的反应,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对外界生物刺激的反应、细胞对生物刺激的反应、细胞对IFN-γ的反应等。综合二者结果,我们选择干扰素通路进行下一步研究。结论:综合分析网络药理学及基因芯片表达谱结果,包括STAT1在内的一组干扰素刺激基因可能是西黄丸水提液的重要作用靶点。第三部分 西黄丸抑制乳腺癌MCF-7和MDA-MB-231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目的:通过分析西黄丸对重要免疫检查点PD-L1及IFN-y诱导基因的抑制作用,揭示西黄丸对乳腺癌免疫逃逸及耐药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西黄丸水提液XHW(Z)、牛黄水提液NH(W)、麝香水提液SX(W)、乳香水提液RX(W)单独或在PBMC共培养体系下对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表面PD-L1表达水平的作用。利用紫杉醇或干扰素进行诱导刺激,通过Real Time PCR法检测西黄丸全方或单药水提液对乳腺癌MCF-7 细胞、MDA-MB-23 1 中 STAT1、IFIT3、OAS1 和 IFI44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在对肿瘤细胞单独给药或肿瘤细胞与人PBMC共培养条件下,7.5mg/ml XHW(Z)处理24小时可显著下调乳腺癌MDA-MB-231细胞PD-L1的表达水平(P<0.01)。0.75mg/mlMY(W)、RX(W)可显著下调乳腺癌MCF-7与PBMC共培养后PD-L1的表达水平(P<0.01)。在乳腺癌MCF-7细胞中,0.75mg/ml NH(W)、SX(W)可显著降低因IFN-γ(200ng/ml)刺激而升高的STAT1、IFIT3、OAS1、IFI44 基因表达量(P<0.01);10nM 紫杉醇(paclitaxel,PTX)作用于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24h后,加入7.5mg/ml XHW(Z)作用24h,可显著地抑制因PTX诱导升高的OAS1、STAT1、IFIT3和ISG15基因表达(P<0.05)。结论:西黄丸水提液可以显著降低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中关键免疫检查点PD-L1蛋白的表达,单药中乳香水提液对其作用最为明显。西黄丸水提液可以降低因紫杉醇或INF-γ诱导升高的STAT1、IFIT3、OAS1、IFI44等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水平,验证了上述基因表达谱的结果。第四部分 西黄丸有效成分对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及HLA-DR表达的影响目的:通过研究西黄丸有效成分对单核细胞CD14++CD16-亚群比例及HLA-DR表达的影响,了解西黄丸对于机体重要免疫细胞功能亚群活性的作用。方法:将西黄丸有效成分加入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流式细胞术检测XHW(Z)、XHW(W)、NH(W)、SX(W、RX(W)对单核细胞 CD14++CD16-、CD14+CD16+和CD14+CD16++不同亚群HLA-DR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单核细胞不同亚群比例的变化。结果:7.5mg/ml XHW(Z)可以显著上调单核细胞经典群(CD14++CD16-)中HLA-DR的表达水平(P<0.01),并显著增加CD14++CD16-HLA-DRhi的比例(P<0.01),上调单核细胞经典群(CD14++CD16-)的比例(P<0.01)。在各个单药水提液中,RX(W)对上述二者的上调作用最为明显。结论:西黄丸全方水提液可以上调单核细胞经典群中HLA-DR的表达,并升高单核细胞经典群的比例,提示这可能是西黄丸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的重要作用机制。综上所述,西黄丸水提液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EMT并下调关键免疫检查点PD-L1,降低肿瘤细胞中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同时提高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这为西黄丸抑制肿瘤EMT和免疫逃逸提供了全新的分子机制,并为进一步开发西黄丸有效成分,未来与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选择中医理论中的“益智”作为研究对象,从其源流考证入手,阐释中医“益智”理论体系,以及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正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了“智”的概念。在《说文解字》中有:“智,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古代文献对“智”五个方面的释义:聪明、才智、能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明辨是非曲直以及做事讲究谋略。可将我国古代“智”的定义可总结为:有聪明的头脑,具有良好的处事能力,并有正确的是非观。第二
近年来,在传统的痰热、瘀热、痰瘀互结化热等病机研究的基础上,胡镜清研究员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和探索,创新提出“热结血脉”概念,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热相关证的规范诊治。“热结血脉”是指热邪与瘀血等有形之物在血脉中郁结难解,互为因果,继发积热、生毒、结癥、伤脉的不良循环过程。其主要病机是“火热之邪”与血脉中的“瘀痰”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血脉”为热结的高发部位。“热结血脉证”已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专家所认识。
[目的]1.明确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2.探究体重指数(肥胖)及腰围(腹型肥胖)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素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3.分析中医证素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中医四诊和仪器测量,以病历报告表的方式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和体征,对17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调查。通过OGTT试验检测患者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得到血糖曲线下面积
1研究背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成为当前社会亟需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增强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可降低病残及死亡率,最终能够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因此,深入挖掘我国古代老年养生典籍的思想与方法,结合现状,提出针对现代老年人的养生方案,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节约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研究目的基于《老老恒言》,以“顺时养生”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结合社区人群问卷
背景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与免疫有关的多发病之一,表现为突发风团疹伴瘙痒,时起时消,一般会在24h内消退,恢复皮肤的正常状态。荨麻疹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荨麻疹往往发病较急,若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病程>6周者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病情迁延难愈,由于其发作的不可预测性,需要长期服药以及改变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甚至引起焦虑、抑郁,降低睡眠质量,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近年来,本病患病率
研究背景肱骨近端骨折指上臂肱骨与肩关节盂相邻一端的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5.03%,其中绝大多数患者为60岁以上成年人。伴随全球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肱骨近端骨折在高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也逐年显著攀升。目前尚无统一指南明确指示某种方案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金标准”。有文献报道称约4/5的肱骨近端骨折均可采用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保守疗法主要有三角巾悬吊、石膏外固定、小夹板外固定、甩肩疗法
背景:传统的切开融合内固定术因其暴露清楚、减压彻底、固定牢固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由于在围手术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术前神经根受压迫的时间长短;术中对神经根的牵拉、软组织的剥离损伤以及对骨结构的破坏;术后炎症反应、血肿形成及个体对疼痛耐受的差异等,以致腰椎术后出现疼痛的概率高达20%,术后残留疼痛症状不容忽视[1]。腰椎术后疼痛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负担,对其术后的康复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术后残余腰
一、研究背景目前,我国约有2.9亿人患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并且由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高发病率,CVD的死亡率也越来越高,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冠状动脉血流急性减少或完全中断,心肌出现持续性的缺血、缺氧,继而导
膝骨性关节炎的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全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身体超重人口的大量增加、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膝骨关节炎已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鉴于KOA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临床过程中的高度异质性,区分临床表型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虽然当前未发掘出最具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但针对不同的KOA表型及症状
一、研究背景:腰痛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一般人群的患病率在20%-25%之间,腰痛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腰痛的患病率增加到45%以上。因此可以理解,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采用手术治疗腰痛的概率也随之增加。腰椎内固定术已成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能明显缓解患者腰腿疼痛的症状,但是随之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腰椎内固定术后持续的慢性疼痛是一个主要问题,临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