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野外调研中发现分布于大别山区的树蛙属物种与此前所记录的黑点树蛙在外部形态存在显著差异,于是对其开展系统的物种鉴定研究,并进而展开了树蛙属的谱系地理学等研究。 基于多基因(12S rRNA、16S rRNA、t-RNAVal、BDNF、POMC、RAG-1、RHOD、TYR)对树蛙属的系统发生分析显示树蛙属主要包含了三个大的支(A、B、C),研究中的疑似新种在系统发生树中单独成支,与绿背树蛙互为姐妹群,而与黑点树蛙谱系关系较远。物种界定(BPP)分析结果显示疑似种为独立物种的概率超过0.99。研究还通过19个形态指标,将疑似新种与其它树蛙属物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该疑似新种与其他物种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形态学差异,据此将该物种确定为一新种,并命名为安徽树蛙(Rhacophoruszhoukaiyae sp.nov.)。目前,仅知安徽树蛙分布在大别山地区,其栖息地主要为山区的溪流、池塘和灌溉地等湿地,以及附近林地。安徽树蛙区别于树蛙属其它物种的形态特征如下:(1)腹侧面、股部前后的皮肤为浅黄色,并带有不规则形状的灰色斑点,指蹼、趾蹼背面无明显斑点;(2)外蹠突小;(3)外侧指间蹼为半蹼,外侧的趾间蹼为2/3蹼;(4)体背皮肤光滑,无扁平疣;(5)喉部到胸腹部的肤色均为白色略带淡黄色;(6)指、趾背面为灰白色;(7)虹膜颜色为金黄色。 对树蛙属的谱系地理学研究发现,树蛙属物种多样化事件可追溯到中渐新世(大约3000万年前),通过LLT分析发现它在系统发生上有两个主要的物种形成时期(1400-1200万年前、1000-400万年前)。祖先地区重建分析显示东南亚地区为树蛙属的祖先区域,并向印度和亚洲东部逐步扩散。在此过程中,亚洲季风的加强(1500万年前、800万年前、400-300万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起以及带来的气候变化、冰期循环(开始于约280万年前)等多种因素强烈地影响着树蛙属多样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