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境遇下的人性之思——关于余华小说创作的一种解读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S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被赋予大师期待的少数几位作家之一。本文对余华的整个创作做一个完整的探究,争取给出一个其创作历程发展的清晰脉络,并试图探求这种不断变化、创新、演变背后的原因。纵观余华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对人类生存困境和人性的关注,成为余华小说人文关怀的基本的精神内核。本文试图从总体上链接余华不同时期的小说创作,以作品中对人的生存的追问和困境的展示为切入点,以期深入考察余华小说的人文关怀。 全文共分五部分: 引言部分简述了对余华小说中人性与生存的认识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第一章着重研究余华80年代的小说创作。主要分析了余华小说中描述的绝望生存,以及绝望生存下的人性恶。 第二章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9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上。在意识到苦难对于生存的不可避免,余华不再把苦难上升为灾难,绝望地看待人世和生存。他的眼里充满眷恋与温情,尊重人的生命与生存权利。小说中的人物深陷于苦难中,但亲情让人倍感温暖。 第三章研究余华的近作《兄弟》。着重分析了两个时代下的两种生存方式。两个时代的跨度,在这样的巨变冲击下,每个人的心灵有了起伏动荡,他们的生存方式也改变了,分化了。 结语部分进一步论述了余华小说中对不同生存境遇下人性书写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着重探讨尼采的悲剧观。《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是谈论艺术的,但尼采实际上借助对艺术的思考进行对悲剧的哲学解释,或者借助于艺
罗兰·巴尔特毕生致力于文本理论研究和文本写作实践。自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传统的批评理论的质疑和新的批评理论的建构。文本理论是从结构主
学位
期刊
白先勇的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一种天地之间的大情,是一种对芸芸众生的大爱。对于白先勇文学作品中情感世界的研究,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做了一些研究,已取得
人的生存和进步是靠发现与优化使用自然界的物质与能量.但是要想认识清楚,以便更多、更好地利用存在于客观世界的物质和能量并不简单.针对这个永恒的课题,人类必须不懈地寻找
《十四行集》作为十四行体的典范,无论是对冯至本人还是中国新诗史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梳理探寻《十四行集》怎样在“放飞诗歌”与“抱养诗歌
本刊讯3月22日下午,首届“新媒体与大数据”学术沙龙在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举行。沙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舆情实验室联合中国社科院国家治理研究智库、
我国工业控制真正用计算机的不多,多数还是用老的控制系统,控制方法也是传统的。其中有两个方面不好解决,如电解铝,大的电力系统信息测量获取不全面,电解铝的浓度靠化验来测量,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