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氮压裂花岗岩裂缝起裂与扩展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ingxing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液氮凭借其超低温的特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干热岩储层压裂液,其在降低起裂压力、辅助裂缝扩展和提高缝网复杂度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揭示液氮压裂裂缝的起裂与扩展机理以及探索其作为压裂液进行干热岩储层改造的可行性,以室内实验为主,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针对高温花岗岩液氮冷却下的物理力学性质、高温花岗岩液氮压裂实验设备、液氮压裂裂缝的起裂与扩展特征以及花岗岩温度与应力演化规律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开展了高温花岗岩液氮下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得到了高温花岗岩液氮冷却下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规律和微观损伤特征。结果表明:高温对花岗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影响显著,温度升高,花岗岩颜色变浅,物理力学性质劣化;与自然冷却相比,液氮冷却后的花岗岩性质变化幅度更大,微裂纹数量更多,尺寸更大,损伤程度更高。完成了高温花岗岩液氮压裂实验设备的设计、加工与调试。实验证明了其能够较好的满足高温岩石液氮压裂的实验需求。填补了国内外液氮压裂高温岩石设备的空白,为后续实验研究工作奠定了设备基础。针对天然花岗岩露头开展了液氮压裂实验研究,得到了液氮压裂的裂缝起裂与扩展特征,分析了岩石温度、液氮循环时间,井底裸眼段长度等因素对起裂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液氮压裂的破裂压力明显低于常规水力压裂;三轴应力越大,岩石温度越高,破裂压力降低幅度越大;液氮循环时间从0增加到10min时,岩石的破裂压力由19MPa降低到12.5MPa左右,降幅达34.2%,降幅逐渐减小;井底裸眼段长度由0增加到20mm时,破裂压力由27MPa降低到13MPa左右,降幅达51.8%;水平地应力差异系数越高,岩石的破裂时间越早,破裂压力越低;与水力压裂相比,液氮压裂的裂缝长度更长、形态更复杂、粗糙度更大。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液氮压裂裂缝起裂前的传热-应力耦合模型,对比分析了温度、热流密度、时间等对温度和应力的影响,得到了液氮低温冲击作用对岩石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热应力辅助破坏岩石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液氮与岩石之间传热速率缓慢,温度场和应力场变化主要集中在井底附近;岩石初始温度越高、传热时间越长、热流密度越大,液氮的冷冲击作用更大,损伤岩石能力更强。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液氮压裂花岗岩的裂缝起裂与扩展机理,可望为形成干热岩储层液氮压裂新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苯基多环芳烃和萘并呋喃化合物是石油和沉积有机质中两类重要的多环芳烃化合物,但关于这些化合物的鉴定、分布特征、成因及地球化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本论文选取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煤、福山凹陷烃源岩和原油,对样品中的苯基多环芳烃及萘并呋喃化合物进行了准确地鉴定,分析了样品中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的热稳定性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成熟度指标,并成功应用于福山凹陷烃源岩和原油的成熟度评价。通过标
学位
胜北洼陷侏罗系七克台组二段是吐哈盆地陆相致密油的重要勘探目标。沉积环境及其发育的岩性较为复杂,且不同岩性储层的纵横向分布非均质性极强。其中复杂岩性的混合沉积环境及分布特征、不同类型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致密化机理是亟待解决的难点。本文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钻测井资料、地震数据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七克台组二段岩石类型进行划分,分析不同类型岩石的沉积环境、成因及纵横向发育特征,研究不同岩性储层的微观孔
学位
浅水三角洲前缘储层是一种油气聚集的重要储层类型,融合井-震数据进行准确、全面的构型表征是大井距浅水三角洲前缘油气储层高效开发的重要地质基础,但目前对油气藏储层不同测量尺度的井-震数据间相互融合的基础及融合方法研究尚存在不足。本文以渤中28-2南明下段浅水三角洲前缘储层为实例研究区,以目标沉积旋回的测井和地震响应数据为融合基础数据,构建长短时记忆网络作为井-震融合模型,输出能够有效指示构型单元空间分
学位
板内构造是指发育在大陆内部岩石圈表层、远离活动板块边界的变形带,其作为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关注。但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和地球物理等领域,对板内构造的变形研究薄弱,这限制了对板内变形特征的认识以及其演化过程的了解。从应用角度来看,板内变形多发育在盆地中,板内变形特征认识的不全面,也会给盆地综合分析带来困难。为明确板内变形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学位
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潜力大、领域广,但与浅层相比,深层储层强压实、多类型、非常规、控制因素复杂,天然裂缝往往对深埋储层物性的改善至关重要。然而,并非所有的天然裂缝都能成为流体通道,被胶结物完全充填的裂缝只会成为油气疏导的屏障。因此,需要深入探索构造应变与流体活动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产生的储层效应,加强构造成岩作用研究。库车前陆冲断带天然裂缝系统受高温压环境、构造演化及其制约下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多重
学位
近年来的勘探实践证实中国湖相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含油性准确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精细刻画是查明页岩油资源量和优选有利勘探目标的关键,但湖相页岩强非均质性、缺乏表征含油量的准确参数等制约了相关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结合轻烃校正和烃类组分化学动力学分解重构对苏北盆地海安凹陷阜宁组二段页岩含油性进行准确表征,在高频层序格架下探讨了阜二段岩相、地球化学、储层和含油性等的非均质性分布特征,提出含油
学位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藏埋深大,埋藏速率快,同时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因此导致研究区致密砂岩气的富集规律复杂,富集影响因素及成藏机制依旧不明确,制约了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本论文阐明了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的基本特征,包括天然气地化特征,揭示其成因及来源;分析烃源岩地化特征,探讨其生气潜力;分析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
学位
始新统流沙港组流二段陆相富有机质页岩(油页岩)、泥岩以及页岩是中国南海北部湾盆地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北部湾盆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这套烃源岩,然而,对该套烃源岩的形成环境、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机理及烃源岩发育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孢粉地质学等原理和研究方法,在烃源岩分布规律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北部湾盆地流二段烃源岩沉积时期的古
学位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主要发育长7和长9两套烃源岩,长7烃源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但由于延长组深层勘探程度低、资料积累少,长9泥页岩一直被认为是非主力烃源岩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的研究和勘探实践发现,长9黑色页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油源对比也证实长9烃源岩是长8—长10油层组的重要油源岩之一。目前,对长9黑色页岩的分布、有机质富集机理和发育模式仍不清楚。本论文综合采用有机地球
学位
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沉积不仅可以形成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也是当今国际沉积学研究热点。苏北盆地高邮和金湖凹陷古近系阜宁组阜二段是主力烃源岩和重要储集层段,同时发育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储层性质控制了油气高效勘探开发。显然,系统的混合沉积环境分析、混积沉积模式研究和混积岩储层特征分析对研究区常规和非常规油气生产,以及对陆相湖盆混合沉积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现代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理论、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