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B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iumph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因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分子学特点等各方面均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患者的预后差异很大。虽然包含患者一般情况、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的国际预后指数(Intem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对预测患者的生存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因产生时代的局限性,并未包含肿瘤分子遗传学指标,使其目前已不能作为判断预后最完美的模型。因此,寻找更好的“分子标记”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DLBCL患者的病情,同时也可能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国外已有研究中发现转录因子SPIB与DLBCL患者的生存存在一定关系,但其与具体的临床指标及病理亚型的相关性尚不完全清楚,国内该指标的研究和分析仍处于空白阶段。故本研究以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以SPIB为主要的分子标记,旨在分析其与各临床指标、病理亚型和预后的关系,以期明确SPIB蛋白表达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意义。  方法:  1.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66例初发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蜡块标本,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活检经本院病理系统证实为DLBCL。  2.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PIB、CD10、Bcl-6、Mum-1、Bcl-2、Myc蛋白表达,结合临床资料(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IPI评分、B症状、累及部位、乳酸脱氢酶、血清总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疾病进展和生存情况)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共纳入66例初治DLBCL患者,其中男34例,女32例,男女比例约为1∶1.06。60岁以上患者有45例,中位发病年龄64.5岁。SPIB阳性组患者17例,SPIB阴性组患者49例,SPIB阳性表达率为:25.7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在0-2分者38例,3-5分者28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患者20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患者46例。随访日期截至2017年12月31日,66例患者中59例DLBCL患者完成随访,7例失访,随访率为:89.34%,中位随访时间为45.0个月(4-108个月),2年存活率为66.8%。SPIB与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性别、年龄、B症状、IPI评分、肿瘤分期、蛋白水平、LDH、累及部位、细胞起源等)均无显著相关性;亚组分析显示,non-GCB组中SPIB表达与Myc/Bcl-2双表达存在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SPIB阳性组患者PFS(7.0vs19.5p=0.001)及OS(13.6vs50.3p=0.001)均显著短于SPIB阴性组。亚组分析显示在GCB组(PFS:5.0vs31.0p=0.001;OS:9.5vs50.3p=0.001)及non-GCB组中(PFS:7.6vs18.7p=0.021;OS:17.5vs32.6p=0.036)亦存在统计学差异。对IPI分层分析显示,无论在IPI低评分组(0-2分)还是高评分组(3-5分),SPIB阳性组PFS(IPI低评分组:p=0.021,IPI高评分组:p=0.001)及OS(IPI低评分组:p=0.042,IPI高评分组:p=0.001)均显著短于SPIB阴性组。  结论:  1.部分DLBCL患者病理组织中存在SPIB表达且与临床特征、病理特征无关。  2.non-GCB组中SPIB表达与Myc/Bcl-2双表达存在相关性。  3.SPIB蛋白表达阳性组患者预后较SPIB蛋白表达阴性组预后差,亚组分析显示SPIB是独立于细胞起源及IPI评分而影响DLBCL预后的危险因素,提示SPIB可能作为预测预后的新型标志物。
其他文献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CT定量测量髋部体质成分方法学研究  目的:评估东软医疗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CT阈值的图像分割软件AVW fat analysis功能对髋部体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