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伟勋哲学思想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zh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伟勋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华裔哲学家,他自觉地以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课题作为自己哲学探求的使命,并为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之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 本文通过对于傅伟勋哲学思想的整体把握,将“生命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模型理论视为其哲学思想的主线,并在这一主线的导引下,将傅伟勋的文化哲学、哲学方法论和生死哲学等主要论域予以展开论述。“生命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模型理论是傅伟勋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批判了以往化约主义的理论偏失,将人之生命存在的整全意义予以展现,而且也为现代人的人生意义之安顿提供了有益的思维帮助。在文化哲学方面,傅伟勋批判地超越了以往的僵固二元思维模式,在世界文化的普遍性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相融合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本位的中西互为体用论”的文化模式。他不但强调中西文化的相互诠释,而且也强调这一文化的落脚点必须在于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本位”上。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他在儒家思想的现代重建等课题方面,不但指出了其中所存在的理论困难,而且也为这些困难的解决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此外,他还倡导“文化中国”的观念,为海峡两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做出了贡献。在哲学方法论方面,傅伟勋创导的“创造的诠释学”一般方法论,为中国哲学在高层次的哲学方法论反省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思维资粮,从而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重建课题提供了一条可能的探索进路。在生死哲学方面,现代生死学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傅伟勋对于“生死乃是一体两面之事”的肯认。现代生死学不但超越并弥补了“死亡学”的理论偏失,而且还与“临终精神医学”和“临终精神治疗法”相结合,为现代人的生死问题之解决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尝试。他不但强调现代生死学要以“心性体认”为本位,而且也强调生命体验对于生死问题之解决的重要意义,并将生死学的理论与生死智慧在人们的日常践行结合起来。 综观傅伟勋的整体哲学思想,它是当代海外华裔哲学家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一种“综合创新”的理论自觉。傅伟勋的哲学思想,不但是20世纪的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中国哲学面向21世纪的继往开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他文献
科学知识社会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其激进的科学建构论主张迅速产生了国际性影响。虽然科学知识社会学派系分化且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张:科学知识的内容不是
当前,人们正从事大大小小的工程建设,包括自然工程和社会工程。工程的普遍应用使得工程哲学成为一门具体而丰富的新兴学科。工程哲学不仅要研究自然工程,更要深入研究社会工
崇拜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在社会生活中深深打上自己的烙印。崇拜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意识觉醒和认知发展出现的观念形态,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和
在青海湖Landsat-8OLI遥感数据水体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绿光(Band 3)和近红外(Band 5)两个波段,借助ENVI内置IDL语言的数据转换规则提出了一种新的水体提取方法IDLWI,加大影像中水体与非水体的灰度差,以利于水体识别。而后在水体识别的基础上,基于Canny算子进行水体边界矢量数据自动提取。分别运用"MNDWI(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Canny算子"、"谱间关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