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球流化池预处理微污染原水试验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_contr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具工程试验规模的悬浮球流化池工艺装置为研究对象,以某河段微污染原水为待处理原水,进行了悬浮球流化池工艺净水效果试验、工艺运行稳定性试验及工艺运行影响因素研究试验等相关试验,在对大量试验数据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讨论了悬浮球流化池工艺分别于丰水期和枯水期间对待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净化规律、工艺运行稳定性、工艺运行影响因素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论文试图确定符合待处理微污染原水污染特征的最佳运行工况,同时也分析了悬浮球流化池工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悬浮球流化池净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丰水期间,原水氨氮、CODMn平均值分别为2.63mg/L、6.42mg/L,悬浮球流化池在HRT为1.5h、气水比0.8~1.7:1情况下,流化池内悬浮球表面生物膜附着生长的各类异养菌、硝化细菌生长良好,出水氨氮、CODmn平均值分别为0.51mg/L、4.43mg/L,相应去除率分别达80.6%、30.7%,工艺出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枯水期间,原水氨氮、CODMn平均值分别为6.97mg/L、8.81mg/L,悬浮球流化池在HRT为2.0h~2.3h、气水比1.7~3.2:1情况下,出水氨氮、CODMn平均值分别为1.17mg/L、6.56mg/L,相应去除率分别达82.9%、24.7%。尽管流化池工艺在枯水期间原水氨氮等浓度较大情况下保持了对污染物较高的去除量,工艺出水氨氮、CODMn等水质指标尚不能完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需通过进一步调整HRT、气水比等运行参数实现出水达标。   工艺运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丰水期间,悬浮球流化池在气水比0.8:1,水力停留时间1.5h工况下,在原水水质不断变化情况下,悬浮球流化池工艺对氨氮、CODMn等的去除效果较稳定,受原水水质波动的影响较小,出水氨氮保持在1mg/L以下;枯水期间,悬浮球流化池在气水比2.7:1,水力停留时间2.0h工况下,在24h连续运行中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太理想,虽保持了较高的去除率,但出水氨氮大部分高于1mg/L,对原水氨氮的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出水氨氮、CODMn等波动性大,且出现了严重的亚硝酸盐积累现象。   分别针对丰水期和枯水期间待处理原水中氨氮等污染物浓度特征,从保证工艺进水效果及工艺稳定性角度考虑,建议悬浮球流化池工艺在丰水期间采用气水比1.0:1,水力停留时间2.0h;在枯水期间采用气水比3.2:1,水力停留时间3.2h,对于部分时间原水氨氮超过8mg/L时,可采取进一步加大气水比、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提高净水效果,保证出水氨氮等达标。
其他文献
多孔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科学家的关注,广泛应用于催化、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等领域。传统的多孔材料均多用有机硅和硅溶胶为原料,经过水热反应或溶胶-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酿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着重点,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的现时,一定要重
期刊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以廉价无机盐为原料,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3Y-ZrO2/Al2O3纳米复合粉体的工艺条件,研究了复合粉体的成型和烧结性。以自制的粉体为原料,制备了ZTA(ZrO2 Toughe
期刊
本论文对有机染料/无机载体复合发光材料进行了探索。合成了10个有机染料化合物;首次得到了4个染料化合物的单晶并对其进行了结构测定与解析;较为系统地考察了染料化合物在不同
当下,中国的新冠病毒疫情形式依旧严峻,“停课不停教、学”的观念已成为趋势.然而,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线上教学成为主流.本文以大专《传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