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隐》与《武士道》生死观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me_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武士道?广义的武士道便是生存之道。它不仅贯穿了武家社会几百年的时光,更让日本流尽了鲜血。狭义的武士道直到江户时代才真正成型,世人所熟识的武士道即此狭义武士道。而正是中国儒学思想的大举进入,才使得日本出现了狭义的武士道。也正是儒学的传入,使得武士道精神在发展历程上出现了分歧,尤其是对待生死观问题上,甚至出现了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态度。但从本质上来讲,武士道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是日本本土的传统武士道精神,二是受外来儒家文化影响的武士道精神。前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叶隐闻书》又称《叶隐》,这部诞生于江户时代佐贺藩的“狂书”:后者则是以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和山鹿素行的《山鹿语类》等为主的深受儒家观念影响的凸显“天下大义”的被改良的武士道思想。武士道就是“死亡之道”这是《叶隐》中最核心最强调之处。由此可见,在作者眼中追求死就是武士道的核心精神,这里所讲的“死”是没有目的,不分对错的向往死身,即为“死狂”,只为效忠主君。《叶隐》是日本江户时代,反映地方下级武士关于武士道精神的一部修养书,是对战争年代武士处事风格的总结,因此也可以说是对日本地方下级武士的行为做出的规范,也更能体现出地方下级武士最普遍的思想状况。《武士道》是了解日本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的必读之物,它从整体上对日本武士道精神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向全日本和世界各国展示了武士道文化的方方面面。《叶隐》与《武士道》所反映的生死观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截然相反的观点。新渡户稻造认为,“生比死更可怕,因此要勇敢活、要为了忠义去死,死的有意义”。山本常朝和新渡户稻造虽在“死的觉悟”上保持着高度一致,都赞同武士的全部身心就是为了侍奉、效忠主君,为主君献身是世间唯一使命,但在死的实践行动上,二者的想法却未达成共识。山本常朝认为,不管不顾、横冲直撞的“死狂”精神才是武士的生存之道。面对死亡时,不要心存杂念,不带任何目的,一心向死就可以了。而新渡户稻造却认为,不能轻易放弃生命,面临生死要权衡利弊而后再做决定。战场之上死是最容易的事,但只有在该死的时候做到了死才是真正的勇。这里包含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尤其强调死的目的性及其意义。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叶隐》和《武士道》中关于生死观的看法,从而了解日本本土武士道精神和受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新武士道精神在生死观方面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对比分析出两者的异同点,从而更深层地了解日本近世武士道文化。
其他文献
2011年11月23日,路创电子参展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首届CEDIA展会,展示了其全系列照明控制产品及整合的照明系统和窗帘控制,让参观者体验高科技为生活带来的便捷。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而专利是一个民族获取和保持竞争力的有利工具,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最有效
人的需要及其合理性研究是近年来学界最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一,“需要”这一概念涉及到人的存在与发展,它与人的利益、生存、欲望等概念及人们的日常生
2011年10月28日,由安全&自动化杂志主办的“中国安防十大品牌”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同方泰德国际当选“中国安防系统集成十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