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ltus)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鱼类。近年来,这种鱼在我国部分地区已有养殖,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形态特征、生理生态、人工育苗、生产管理和繁殖生物学等方面对它做了许多研究。投喂策略的研究目的包括确定最适投喂频率、选择最适投喂率以及最佳饥饿补偿生长能力。本文主要从投喂策略的角度对条石鯛幼鱼生长及生物酶活性的影响做研究分析,探讨了最适投喂频率、最适投喂率、最佳补偿生长方式以及饥饿中生物酶活性响应机制。本研究旨在为条石鲷工业化养殖过程中建立合理的投喂模式,提高饲料利用率和降低养殖成本,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并为条石鲷大规模养殖生产提供参考资料。1.以平均体质量10.0±1.0g的条石鲷幼鱼为试验对象,研究其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以及机体中消化酶活性的变化。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分别为每天投喂0.5次、每天投喂1次、每天投喂2次、每天投喂3次和每天投喂4次,整个实验同期30d。在实验前、实验结束后分别取样,检测体质量、肝质量以及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在投喂频率达到投喂2次/d后,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力及肝体指数差异均不显著。从消化酶活性层面上说明,对条石鲷幼鱼而言,选择日投喂两次最合适。2.以平均体质量30.0±1.0g的条石鲷幼鱼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条石鲷幼鱼在不同投喂率条件下体质量、日增重率及饲料系数的变化,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投喂率的计算依据饲料占条石鲷幼鱼体质量的比例所得,按照每天两次分别投喂,每天投喂体质量的3%、5%、7%、9%、11%,整个实验周期30d。在实验前、实验结束后分别取样,检测体质量、体成分并计算饲料系数和日增重率。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在本实验条件下日增重率随着投喂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前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在投喂率为7%后各组差异不显著。饲料系数的变化总体上表现出上升趋势,但前期变化平稳,差异不显著,投喂率为7%后,有显著性差异。而投喂率对体成分的影响在粗蛋白和粗脂肪中略有差异,但均不明显,其余各组数据差异不显著。统计分析表明,对体质量为30.0±1.0g的条石鲷幼鱼而言,只有投喂率达到7%时,日增重率相对较高而饲料系数相对较低,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条石鲷幼鱼的生长最适投喂率为体质量的7%。3.用平均体质量10.0±1.0g的条石鲷幼鱼为试验对象,研究其在饥饿与再投喂条件下的生长状况以及生理生化指标。本实验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在饥饿与再投喂条件下对条石鲷幼鱼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第二部分是研究其对机体中各组织代谢酶活性和糖元含量的变化。对生长以及消化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体质量、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体质量与蛋白酶活力在饥饿6d后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脂肪酶活力在饥饿9d后才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淀粉酶活力在饥饿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恢复投喂后,除饥饿3d的幼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它各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在恢复投喂后均有明显回升,且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但较长时间的饥饿处理(9~12d)并未使脂肪酶活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3d后再经投喂,条石鲷幼鱼有完全补偿生长的效应,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补偿生长的效应逐渐降低。对代谢酶活性以及糖元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显示,饥饿与再投喂对血糖、肝糖元含量影响显著,饥饿导致血糖(S12除外)、肝糖元含量显著降低,再投喂后肝糖元含量基本恢复到饥饿前水平。然而,肌糖元含量在饥饿与再投喂过程中变化并不十分明显。试验期间,AKP活性和GPT活性在血清和肝脏中变化明显,且恢复投喂后血清与肝脏中的各代谢酶活性均基本恢复到初始活性水平。而肌肉中AKP、ACP、GPT和GOT活性在整个饥饿与再投喂过程中变化则并不十分明显。分析认为,条石鲷幼鱼血糖浓度维持在2.65±0.33~3.70±0.36(mmol L-1)之间是保持机体代谢活动所必须的水平;在条石鲷机体应对饥饿胁迫的过程中,血清和肝脏中主要代谢酶活性的相应变化对于保障机体在饥饿条件下的基础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