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研究的是土地崇拜及其文化美学思想。除导言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地神信仰的演变与文化阐释。土地崇拜从原始蒙昧时期的地母崇拜发端,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分化为多个名称迥异、职能有别的神祗,如社神、高襟、后土、土地公等等,经历了从自然神到人格神,农业神到政统神、主流神到边缘神、宗教神到世俗神的多重转化和分野,在职能上既有分工也有重合,在神格上或男或女,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其中的逻辑起点是“以地为母”的原始思维,核心思想则是浓厚的生命底蕴与生殖的崇拜意识,不仅体现为各代不同的土地神崇拜和仪礼习俗,而且外化为回归地母子宫的土葬方式和习俗。第二章为土地崇拜文化的发生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土地崇拜文化的缘起与文化解读,二是土地崇拜文化的民族特征和审美精神。其中“土生万物”观念是土地崇拜文化得以生成和孕育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本土既有宗教意识又有世俗关怀的土地崇拜及其仪礼习俗。而这样的土地崇拜和信仰也典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阴性特征、整体和谐特征、依存自然观、循环生命观、重生意识等民族精神和生态美学思想,对回归生态道德,重建生态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三章为土地崇拜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分别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天地父母与阴阳和合的文化辨析;二是天地崇拜与“天圆地方”说的文化解读;三是天地崇拜与古代中国的“尚色”观;四是天地崇拜与儒家人伦物理;五是土地崇拜与道家生态美学观。天地作为宇宙中最具影响力的自然物成为了人们表达心理需求的最佳载体,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最根本的信仰之一的天地崇拜。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形成了天父地母、天阳地阴、天圆地方、天玄地黄等对等观念,这些观念不仅具有哲学层面的认识意义,而且蕴含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天地阴阳的终极追求及其影响下产生的“天圆地方”、“天玄地黄”观念,其中的“圆”、“方”、“玄”、“黄”概念,既是客观的外在形状表征,更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认知概念,具有道德意味、审美判定的精神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和道家思想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地崇拜文化的影响,如从对天地的崇拜中抽象出的,具有智慧理性意味的“智圆行方”的处世哲学、“厚德载物”的审美人格、“中规中矩”的平衡智慧;道家的“归根”思想与道家思想的阴性特征均潜隐着土地崇拜和地母信仰的生殖内涵。第四章为从土地神话传说看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与审美精神。一方面从神话母题和神话原型的角度阐释泥土造人神话的审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从跨文化角度对中国、希腊、希伯来、印度等神话说中的土地和地神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从而凸显中国本土土地崇拜文化的民族特征和审美特性。第五章为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反思土地崇拜的现实意义。生态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混同和敬畏;农业社会时期和工业时代,人类中心主义开始抬头,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对抗和冲突;后工业时代,人们有意识地与自然和平共处、双方处于平等与调和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和谐和顺应,这一阶段目前尚处于设想和试验阶段,是我们今后的目标和追求。可以为此提供借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土地崇拜文化蕴涵有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对土地和自然万物的亲和体验,以及由此滋生的“天人合一”观、有机自然观、整体宇宙观等作为中国主流思想儒家、道家的立论支柱,典型代表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认识。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意识,无疑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世纪以来,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可持续发展观的陆续提出,意味着人类对现实危机的公正.批判与对未来生存的严肃思索,意味着现当代文化语境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崭新阶段即将来临。结语重申了土地崇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影响以及对当下生态危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