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多发性骨髓瘤(MM)又称为浆细胞骨髓瘤(PCM),是发生于骨髓的多灶性浆细胞肿瘤,多伴血清和尿液M蛋白阳性。绝大多数MM都起源于骨髓,具有播散性骨髓病变。其临床表现复杂,诊断MM需要结合临床、形态学、免疫学、生化检测及影像学等多种检测手段综合判断,误诊率很高。所以,对于初诊MM患者,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提高疾病诊断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新药的问世,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在MM患者中的应用,许多患者能够达到传统标准的完全缓解(CR),却仅有小部分患者获得更深层次的分子学缓解。正是由于残留病灶(RD)的存在,才导致MM患者在短期内复发、进展。因此,选择相对敏感的检测方法监测MM患者体内的RD,才能够更好的评估疗效、预测复发,使患者受益。 本课题选取初诊MM患者共52例,治疗后(包括巩固治疗后或骨髓移植后)MM患者共70例,该122例MM标本均同时采用了以下三种不同的实验室方法进行检测: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FCM)。通过对比三种方法对初诊MM检出率以及治疗后RD检出率的差异,以期为MM的早期诊断及MM患者治疗后RD的监测提供更可靠的检测方法。 目的:探讨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免疫组化、FCM三种不同的检测技术在MM的诊断以及RD检测方面的价值。 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共122例MM检测标本,其中初诊MM共52例,治疗后(包括巩固治疗后或骨髓移植后)MM共70例。分别计算三种不同的实验室检测方法(骨髓涂片、活检+免疫组化、FCM)对于52例初诊MM的检出率,以及70例MM治疗后RD的检出率。三种检测方法组间的检出率采用配对样本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 结果: 1.52例初诊MM的检出率 ①骨髓涂片、活检+免疫组化、FCM三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对52例初诊MM患者检出的阳性病例数分别为41例、48例、36例,检出率分别为:78.84%、92.30%、69.23%; ②三种方法的阳性病例检出率:骨髓活检+免疫组化>骨髓涂片>FCM; ③骨髓活检+免疫组化的方法检出率最高,分别高于骨髓涂片和F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④骨髓涂片检出率低于骨髓活检+免疫组化,但高于FCM,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70例MM治疗后RD的检出率 ①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免疫组化、FCM三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对70例治疗后MM检测出RD的阳性病例数分别为23例、38例、56例,检出率分别为:32.85%、54.28%、80%; ②三种方法的RD检出率:FCM>骨髓活检+免疫组化>骨髓涂片; ③ FCM的RD检出率分别高于骨髓活检+免疫组化和骨髓涂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④骨髓活检+免疫组化的RD检出率高于骨髓涂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⑤对70例治疗后的MM患者进行疗效评估,获得PR、nCR、CR的病例数分别为21例、18例、29例。将骨髓活检+免疫组化与FCM两种方法深入分层比较:21例PR患者中,FCM对RD检出率(100%)高于骨髓活检+免疫组化(85.74%,1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例nCR患者中,FCM对RD检出率(100%)高于骨髓活检+免疫组化(66.67%,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例CR患者中,FCM对RD检出率(51.72%,15/29)高于骨髓活检+免疫组化(30.03%,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⑥对29例 CR患者的随访结果显示,9例“FCM与骨髓活检+免疫组化MRD均阳性”的患者中有2例疾病进展(22.22%),6例“FCM阳性、骨髓活检+免疫组化阴性”的患者中有1例疾病进展(16.67%),14例“FCM与骨髓活检+免疫组化MRD均阴性”的患者无人疾病进展(0%),进展率依次递减,但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1.对于初诊MM患者,骨髓活检+免疫组化的疾病检出率最高,能够准确判断浆细胞的单克隆性,并且通常能够反映总体的肿瘤负荷,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骨髓涂片形态学检查是基础方法,但无法识别浆细胞单克隆性;FCM能够准确判断浆细胞的单克隆性,但会降低肿瘤性浆细胞比例。 2.对于MM治疗后RD的检测,FCM的敏感性最高,可作为RD检测的首选检查方法;随着RD负荷减少,骨髓活检+免疫组化及骨髓涂片存在着方法学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