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nrbmlyzcm小鼠巨结肠症修饰基因的QTL定位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dy18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 Disease)又称为肠无神经节细胞症,在消化道的先天性畸形中,发生率仅次于直肠肛门畸形,有家族性发病倾向。该疾病主要以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失,处于痉挛狭窄状态,丧失蠕动和排便等功能,致使肠管蓄便、积气,而继发扩张、肥厚。在先前的研究中,通过ENU诱变手段,本实验室获得一例隐性遗传的巨结肠症小鼠,利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及肠管组织HE染色法发现异常肠管段神经节细胞缺失。通过突变基因定位及鉴定发现内皮素受体B基因(Ednrb)编码区第857位碱基出现T到C的转换,导致第286位亮氨酸被脯氨酸替代(该小鼠被命名为Ednrbmlyzcm).对C57BL/6J (B6)互交获得的B6纯合子观察中,我们发现在B6背景中各纯合子小鼠巨结肠症严重程度相似。对[C57BL/6J (B6)xDBA/2J(D2)]F1互交获得的F2突变纯合子观察发现小鼠巨结肠症严重程度不一且无性别差异,提示存在修饰基因的影响。本研究以上述突变系小鼠为对象,从以下3个部分开展:1.微卫星标记筛选利用MGI多态标记数据库(http://www. informatics.j ax.org/),在小鼠的19对常染色体上,选择遗传距离平均在15 cM(厘摩)左右,B6及D2之间碱基差异尽量在10bp以上的微卫星标记110个,进行微卫星条件摸索。结果发现其中82个微卫星标记可用于后续QTL定位。2.QTL初步定位PCR酶切法确定F2代纯合子巨结肠症幼鼠93例,纯合子F2代小鼠出生5-10天内取小鼠的整段肠(十二指肠到直肠末段)组织进行乙酰酯酶染色,以神经节缺失肠段长度与整段肠长度的比值作为表型值。采用基因组扫描法,对F2代93例小鼠DNA样品分别用82对微卫星引物进行初步的QTL分析。结果显示在11号染色体和15号染色体上存在2个位点阂值超过0.630,LOD值都超过了2.52,提示11号及15号染色体上存在影响巨结肠症表型的QTL位点,位于微卫星D11Mit41位点和D15Mit265位点附近。3.部分QTL精确定位增加F2代纯合子巨结肠症幼鼠数量至152例,对11号染色体和15号染色体进行QTL精确定位。结果显示,QTL与D11Mit41位点附近处LOD值为5.36,与D11Mit338位点附近处LOD值为3.83,与D11Mit226位点附近处LOD值为1.95,与D15Mit265附近处LOD值为4.92。单基因QTL线性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位点D11Mit226、D11Mit338和D22Mit41附近F2代纯合子小鼠中基因型为BB型的巨结肠症较为严重,而BD基因型时巨结肠症严重程度明显减轻,DD型严重程度最轻,说明在B6背景巨结肠症小鼠中引入11号染色体上DBA部分基因片段后巨结肠症严重程度明显减轻,提示11号染色体上DBA背景中存在有减轻巨结肠症严重程度的修饰基因。在D15Mit265位点附近基因型BB和DD型巨结肠症比较严重,而在BD基因型时巨结肠症严重程度明显减轻,提示15号染色体上存在有相关的调控基因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尽管犬疫苗接种较为普遍,但由于疫苗质量、使用方法和病毒变异等原因,犬细小病毒病、犬瘟热、犬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流行仍较普遍。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具有抗病毒、
自从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早籼南特号中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以来,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50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杂交水稻领域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世界
日益加快的工程建设体现这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我们时刻要严格要求建筑物的质量保证。在自然界,变形引起的危害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地震、泥石流、大坝的溃塌、公路下陷、建筑物的倒
遥感影像对地观测技术具有覆盖面积大、周期性短、信息广等优点,基于遥感影像变化检测能够连续观测到地物变化信息,并且能够定量的对变化信息及变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变化检测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城镇扩张、自然灾害评估、地理国情监测以及战场态势分析等结果,使得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研究成为的热点之一。现有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算法(单一特征方法)存在着不足以及适用范围限制,结合多种特征可以有效利用每种特
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采所导致的矿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会使矿区地表覆被的截流量、土壤水分状况、地表蒸发以及矿区水资源的供需关系等发生剧变,进而对矿区的生态环境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