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BTK抑制剂增强利妥昔单抗对ABC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杀伤效果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013w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按照细胞起源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亚型和活化B细胞(activated B-cell-like,ABC)亚型,其中ABC型预后较差。故在R-CHOP(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小分子靶向药物从而增强ABC型DLBCL患者对利妥昔单抗的敏感性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有研究表明,BTK抑制剂可以抑制BTK磷酸化而在ABC型DLBCL患者中疗效显著,而与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相比,新型BTK抑制剂对DLBCL作用的机制有些许变化,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故本研究探索了新型BTK抑制剂阿卡替尼(acalabrutinib,ACP-196)及泽布替尼(zanubrutinib,BGB-3111)联用利妥昔单抗(RTX)对ABC型DLBCL细胞株的杀伤作用,以及对各T细胞亚群功能,尤其是对Th17细胞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新型BTK抑制剂调节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分泌的机制。研究内容与方法:1.用不同浓度的阿卡替尼或泽布替尼分别处理ABC型DLBCL细胞株(NU-DUL-1和SU-DHL-2)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抑制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2.以20%新鲜正常人血清为补体来源,7-氨基放线菌素D(7-amino-actinomycin D,7-AAD)流式染色检测新型BTK抑制剂阿卡替尼及泽布替尼联合RTX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效应对ABC型DLBCL细胞株NU-DUL-1、SU-DHL-2以及RTX耐药株NU-DUL-1-R的杀伤效果。3.羧基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arboxyfluorescein succini-midyl ester,CFSE)标记肿瘤细胞后建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肿瘤细胞(效靶比为5:1)共培养体系,流式染色检测新型BTK抑制剂阿卡替尼及泽布替尼联合RTX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效应诱导的细胞死亡率。4.流式染色检测新型BTK抑制剂联合或不联合RTX对共培养体系中各T细胞亚群功能,尤其是对Th17细胞的影响,并用ELISA检测IL-17的分泌水平。5.流式检测新型BTK抑制剂对ABC型DLBCL细胞表面CD20表达的影响。6.用新型BTK抑制剂阿卡替尼及泽布替尼处理纯化的CD4+T细胞48 h,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NF-κB-p65磷酸化的表达,q PCR检测细胞中RORc及IL-17 m RNA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IL-17分泌的情况。7.建立小鼠B细胞淋巴瘤模型来验证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对淋巴瘤的体内抑制作用,以及对Th17细胞比例和IL-17分泌的影响。结果:1.阿卡替尼对NU-DUL-1和SU-DHL-2细胞的IC50分别为12.51μmol/L和30.58μmol/L,泽布替尼对NU-DUL-1和SU-DHL-2细胞的IC50分别为5.90μmol/L和22.64μmol/L。2.对于RTX的CDC效应,相较于单药组,阿卡替尼与RTX联用后对NU-DUL-1、SU-DHL-2细胞及RTX耐药株NU-DUL-1-R细胞的杀伤作用均增强。泽布替尼的联用效果与阿卡替尼类似。3.对于RTX的ADCC效应,相较于单药组,阿卡替尼与RTX联用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均增强,诱导的细胞死亡率均升高。泽布替尼与RTX联用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也均增强。4.新型BTK抑制剂阿卡替尼及泽布替尼均能下调Th17细胞的比例,并促进CD8+T细胞中颗粒酶B及TNF-α的分泌。新型BTK抑制剂与RTX联用后逆转了RTX导致的Th17比例的升高和IL-17分泌水平的上调。5.新型BTK抑制剂对于NU-DUL-1、NU-DUL-1-R及SU-DHL-2细胞表面CD20蛋白表达基本无影响。6.新型BTK抑制剂阿卡替尼及泽布替尼均可以抑制CD4+T细胞中NF-κB-p65磷酸化,q PCR结果也表明新型BTK抑制剂能下调CD4+T细胞中的RORc及IL-17 m RNA的相对表达量,ELISA结果表明CD4+T细胞分泌的IL-17水平降低。7.泽布替尼可以有效控制动物模型体内肿瘤生长,并且也抑制了小鼠外周血和脾脏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的分化,并下调了外周血中IL-17的水平。结论:1.新型BTK抑制剂可以增强RTX的CDC效应及ADCC效应对ABC型DLBCL细胞的杀伤作用,并增强了RTX耐药株对RTX的敏感性。2.新型BTK抑制剂增强了CD8+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下调了CD4+T细胞中Th17细胞的比例,减少了IL-17的分泌,从而恢复了RTX作用之后Th17比例的失衡。3.新型BTK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CD4+T细胞中NF-κB-p65磷酸化水平来下调IL-17的分泌水平,也在体内抑制了Th17细胞的分化以及下调了IL-17的水平。
其他文献
丙烯酸酯压敏胶广泛应用在电子器件的装配中。随着可折叠屏手机等柔性电子器件发展,传统压敏胶因无法平衡低模量、高弹性以及高剥离强度而难以满足柔性电子器件对反复动态变形的需求。以苯乙烯、丙烯酸异辛酯为单体,采用RAFT乳液聚合设计制备了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异辛酯-b-聚苯乙烯(SEHAS)和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异辛酯(SEHA)嵌段聚合物,研究两种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黏弹性和粘接性能。发现
期刊
目的:肿瘤干细胞(CSC)在肿瘤发生和转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长链非编码RNA被发现与胰腺导管腺癌(PDAC)干性特征相关,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在此,我们旨在研究LINC00909在调节胰腺癌肿瘤干性和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TCGA+GTEx公共数据库验证LINC00909在胰腺癌(PC)中的表达。(2)通过RT-q PCR和CISH检测LINC00909在广东省人民医院(G
学位
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衰老广泛参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年龄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与钙调控紊乱密切相关。钙感受器STIM1介导钙池操纵性钙内流(store-operated calcium entry,SOCE)通过维持细胞内钙平衡,对血管收缩、重塑及修复起重要调控作用,然而STIM1在血管衰老中的作用
学位
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骨恶性原发肿瘤。对于骨肉瘤患者的常规治疗是手术切除原发肿瘤与术前术后全身多药化疗相结合。甲氨蝶呤、阿霉素和顺铂(MAP)是骨肉瘤患者最常用治疗方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60-70%。但存在的转移性复发和多重耐药未能实现更高的治愈率。顺铂作为第一个金属类抗癌药物存在明显的耳毒性,肾毒性、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和多重耐药性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
学位
报纸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有较高的炎症水平,这是影响AMI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NLRP3-炎症小体通路上的靶点进行治疗,可有效抑制炎症水平,改善AMI患者的预后。深入挖掘参与AMI患者NLRP3-炎症小体形成的潜在因子和事件,可为AMI患者的抗炎治疗和预后改善提供新的方向。线粒体是调控免疫反应的重要细胞器,线粒体DNA作为内源的损伤相
学位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地佐辛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在本院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126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n=63),观察组采用丙泊酚复合地佐辛麻醉(n=63),比较两组患者检查过程中应急反应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检查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P>0.05);观察组
期刊
目的:探索能够提示孤立性三尖瓣手术时机的指标对降低手术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结合临床工作的经验,探讨右心房、右心室和足背皮肤纤维化程度对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下孤立性三尖瓣成形术预后的评估价值,以期为手术时机提供参考指标。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2021年8月31日期间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顺利进行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下孤立性三尖瓣成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送往病理科的标本病理结果,根据
学位
目的 探讨在老年无痛胃肠镜检查中应用苯磺酸瑞马唑仑的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仪征市人民医院接受无痛胃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86例,按数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处理)与观察组(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处理),每组4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与离室时间,同时监测两组患者检查期间各时刻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
期刊
目的:构建具有仿天然气管结构又同时具备生物可降解、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学功能的气管支架是气管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 trachea,TET)的难点。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将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和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制备成具有“C”型软骨环和气管内壁的仿气管结构可降解支架的可行性,以及验证SF-PCL仿生支架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