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差异研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研究课题,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都对它给予了重视。语言学也不例外,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社会学边缘学科首先在美国形成,性别差异就成为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学者们开始运用社会语言学一些观点和理论探讨女性语言的特点。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西方有关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性别语言研究大多数在于男性与女性语言的差异问题,而这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中国对“性别语言”的研究大都是对西方理论及发现的介绍。本文首先梳理了西方性别语言的研究历程和研究内容,分析了性别差异在语言实践中的表现,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不同的学派和学者也对性别语言差异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比如差异论、礼貌论、建构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也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素材。近年来,随着语言与性别研究不断扩大其在语言领域的研究分析范围,更随着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不断突破、不断更新,研究进一步深入,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其缺陷已逐步暴露出来,比如研究对象单一,女性理论的夸大化,过多强调两元对立,用“一元”的观点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性别差异等。只有了解存在的不足,才能更好的避免此课题研究中的局限性,并让其研究内容和方法为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提供指导和服务,而两性语言观和建构主义理论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客观的研究依据。语言和性别的研究也正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宏观走向微观。因此,语言和性别差异的关系需要有个综合、科学、客观而又准确的描述和解释。性别差异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两性在语言交流中的差异和共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交际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成果,增进入际关系的和谐。为两性间的和谐创造合适的语言环境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使语言学研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学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