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中国经验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bi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只关注汪曾祺小说淡泊和谐的审美风貌与深厚蕴藉的传统文化沉淀,而忽视其悲剧意识,这种情况可能与他作品中悲剧表现形式的独特有关。那么生存的伤痛在他小说中如何呈现?又同其和谐温馨的表象,和他小说里的中国经验存在着何种联系?汪曾祺以怎样的方式应对这种人生悲剧感?他对于人生困境揭示和应对的文学史意义在哪里?本文将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汪曾祺小说中世界的沧桑变迁与中国经验的不断流逝,以及这外部世界变化带给他的精神伤痛。第二部分通过解读小说中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发现潜伏在小人物平淡生活中中国式的悲剧意味。第三部分着重论述汪曾祺从中国经验中汲取资源,以人生艺术化调和内心的悲剧体验的选择。第四部分结语对文中中国经验一词的使用,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以及本文写作存在的遗憾等问题作出几点说明。 本文认为,汪曾祺小说清新优美的风俗画描写背后,有着一双洞悉世事悲苦的眼睛,在平淡日常的人事变迁中,他发现了生命根本的悲剧处境。基于对生命苦痛的深切体验,汪曾祺选择了以审美方式弥合现实人生的裂痕。小说提供的对悲剧体验和应对策略都深深植根在中国经验之中。
其他文献
本文对电子媒介的技术文化逻辑与现代性审美观念的变迁进行研究,全文主要内容 前言部分引出电子媒介在社会生活和审美文化中的重要性、学界的研究状况及本文的思路和出发点,并
中国的悼祭文学主题贯穿整个文学史,而佛教的传入对悼祭文学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悼祭对象角度入手,通过对比佛教传入前、后悼祭文学主题所呈现的异同来透视外来文化
在1990年代的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文学转型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残雪的小说也在进行着微妙的变化。那么残雪创作的转变有没有放弃一直坚守的“个人性”呢?有没有放弃
论文采用跨学科比较研究的方法,以比较新写实小说和新纪录影像(运动)为契机,探讨二者的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第一章从新写实小说叙述话语所引起的情感效果起步,考察其叙述话语获
本文以北村的作品为例,主要探讨了当代中国基督教文学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意义。本论文以圣经神学为观察视角,从罪与苦难、信心与救赎、神的爱与公义、复活生命与神的国度等方面探
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自从19世纪末登上历史舞台起,就以对传统艺术的反叛为艺术表现的原初起点,从创作观念到创作手法,都展现出愈加偏离传统范式的发展趋势。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现代
凌叔华(1900-1990)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代女作家群体中的“新闺秀派”作家。她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其独特的文风备受世人关注,鲁迅、朱自清、朱光潜等对其作品均有评述。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