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肝衰竭大鼠血清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SCs)表面免疫学标记CD86的影响。了解UMSCs对大鼠原代肝细胞增殖、凋亡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酶和胰酶两步法分离UMSCs,采用贴壁法培养、纯化;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及生长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UMSCs细胞表面分子标记CD90、CD105;将达70%~80%融合的第3代UMSCs随机分为正常培养基组,正常血清组(含10%正常大鼠血清培养基),肝衰竭血清组(含10%肝衰竭大鼠血清培养基)。以上措施干预培养24h后用流式细胞仪定量监测细胞表面免疫学标记CD86的变化。用胶原酶灌注法分离大鼠肝细胞,肝细胞与UMSCs应用Transwell共培养。原代大鼠肝细胞分为三组:UMSCs组、大鼠原代肝细胞组及UMSCs与大鼠原代肝细胞共培养组,分别于共培养第1d、3d、5d、7d通过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UMSCs与肝细胞共培养组、肝细胞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肝细胞凋亡,于共培养24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收集各组细胞共培养第1d、3d、5d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白蛋白含量。结果1.采用胶原酶和胰酶两步酶法能获得大量的单个UMSCs,在体外可以稳定的生长、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细胞稳定表达相关抗原标记CD90、CD105,表达率为99.7%、99.5%。2.不同组诱导培养UMSCs24小时后,正常培养基组、正常血清组,肝衰竭血清组细胞表面CD86表达率为0.5%,0.6%,0.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UMSCs与原代大鼠肝细胞共培养组在第1d、3d、5d、7d的OD值大于相应时间点的UMSCs组OD值与原代大鼠肝细胞组OD值之和(P<0.05)。(2)诱导肝细胞凋亡后,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UMSCs密度为1*104/ml、1*106/ml与肝细胞共培养组凋亡率分别为93.3%、54.2%、59.7%、72.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UMSCs无白蛋白分泌能力,UMSCs与大鼠原代肝细胞共培养组培养上清液中白蛋白水平第1d、3d、5d均较原代大鼠肝细胞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胶原酶和胰酶两步消化法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分离UMSCs的方法;大鼠UMSCs稳定表达相关抗原标记CD90、CD105。经肝衰竭大鼠血清干预培养UMSCs后CD86仍不表达。UMSCs在体外可以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并具有增强白蛋白分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