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辽以助石敬瑭称帝为交换条件,将燕云十六州纳入怀中,自此“燕云十六州”这一地理概念出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燕云入辽后,契丹立即采用“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消除民族隔阂,采用“崇尚儒学”、“重用汉人”等政策,拉拢汉族上层士人,对下层百姓则实行较为宽松的土地赋税政策,最终赢得民心,实现了对燕云地区的成功统治。燕云地区汉族人口最多,其次为契丹族,两大主体民族与奚、渤海、女真等民族杂居,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在此汇合,故在契丹统治的近200年时间里,燕云地区成为民族融合的最前沿。民族融合为燕云地区民俗文化的发展嬗变提供了沃土,在此背景之下形成的燕云民俗极具包容气质,汉、胡兼收,在日常生活习俗,社会习俗,节庆习俗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包容的“华夷同风”现象,既有中原文化儒雅、深沉的一面,又有游牧文化豪放、开阔的特点,两种民俗文化兼而有之并巧妙的融为一体,博采众长。燕云地区的多元民俗,一方面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的北传,另一方面,不少民俗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历经时间考验,流传并影响至今,丰富了我国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