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狭窄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TOLF)CT联合MRI的影像学表现,概括TOLF合并硬脊膜骨化粘连的影像学表现,探讨TOLF致胸椎管狭窄症中CT联合MRI硬脊膜骨化粘连征象的诊断价值,以期指导临床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并探讨硬脊膜粘连对胸椎管狭窄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年6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同一骨科医师实施后路一期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63名进行随访,采集患者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情况,运用胸椎管狭窄症改良JOA评分标准对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进行评分。对所有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观察患者影像学征象,所有患者根据术前一周内行CT联合MRI检查的结果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0例:CT上出现“车轨征”、“逗号征”、“桥洞征”三者之一且MRI存在“锯齿线样征”;对照组43例:不出现或CT和MRI不同时出现影像征象。所有患者所行影像学检查均由我院放射科采集并报告,对于影像学特征性征象已由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复核无误。以手术中所见硬脊膜与黄韧带粘连作为诊断硬脊膜粘连的“金标准”。术前CT联合MRI检查所见影像征象与之比较,计算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得出阳性似然比(阳性似然比>5,表明具有参考价值;阳性似然比>10,表明有诊断价值)。所有患者以术中所见为标准分为分粘连组和未粘连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恢复率及术后脑脊液漏发生情况。结果1.研究组中CT以及MRI均出现特征性征象者20例;对照组中单独出现CT特征性征象者19例,其中“车轨征”11例,“逗号征”5例,“桥洞征”3例,单独出现MRI“锯齿线样征”3例;两者均无21例。2.术中发现共19例患者存在硬脊膜粘连,其中研究组中15例,对照组中4例。3.CT出现“车轨征”或“桥洞征”或“逗号征”且MRI上呈“锯齿线样征”的阳性似然比最高为6.93;单独CT出现“车轨征”的阳性似然比为4.81;单独CT出现“逗号征”的阳性似然比为1.54;单独CT出现“骨桥征”的阳性似然比为1.73;单独MRI出现“锯齿状线征”的阳性似然比为3.22。4.粘连组手术时间为90.9±30.9分钟/每节段,未粘连组手术时间为64.5±23.3分钟/每节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粘连组术后住院天数为10.44±2.15天,未粘连组术后住院天数为8.84±2.08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粘连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57.9%,未粘连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18.2%。结论1.术前CT联合MRI对黄韧带增厚致胸椎管狭窄患者硬脊膜粘连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2.硬脊膜发生粘连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大手术及麻醉风险,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高,延长术后恢复周期,术前明确诊断对于评估术后及术前交待病情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