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骨质疏松这一疾病越发严重,世界卫生组织把骨质疏松症列为中老年三大疾病之一。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瘘”的范畴。引起此症的因素包括:年龄老化、器官生理功能退行性改变、性激素分泌减少、内分泌性的包括甲状腺素、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分泌异常、营养性的包括蛋白质、维生素D等的缺乏以及肾脏功能损伤导致的骨质疏松。在此症的治疗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其中,中药防治方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鹿茸作为传统的道地药材,现代药理发现鹿茸有明显的补钙作用,并能改善大鼠骨质疏松症。因此本研究尝试利用梅花鹿茸为主要原料,与葛根、补骨脂、黄瓜籽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配伍,采用动物实验复制骨质疏松模型,探讨复方鹿茸胶囊对地塞米松联合低钙饲料介导的骨质疏松症的保护作用,为中药在骨代谢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将60只12周龄清洁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on)、模型组(Model),阳性组(CG)、复方鹿茸胶囊低组(APPC200)、复方鹿茸胶囊高组(APPC400),每组12只,Con组每日灌胃给予蒸馏水1.2 mL;Model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1.2 mL;CG组灌胃给予葡萄糖酸钙0.6 mL/只;APPC组分别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复方鹿茸胶囊,分别为200 mg/kg、400 mg/kg,连续灌胃给药10周,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从第五周开始将普通饲料换为低钙饲料,且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3 d。实验结束,采用乙醚对大鼠进行麻醉,从腹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备用,记录两侧股骨和胫骨的重量。采用ELISA法对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雌二醇(E2)、骨钙素(OCN)、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降钙素(CT)等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量。大鼠的两侧腿骨上的软组织剥离、剔净,右侧股骨用作骨密度的测定,右侧胫骨用作羟脯氨酸的测定,右侧腿骨用作灰分、钙和磷含量的测定。左侧胫骨用作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sson染色、免疫组化(IHC)的测定,大鼠的左侧股骨进行PCR的检测。实验结果显示,3月龄SD大鼠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3 d)结合6周低钙饲料的饲喂,能够成功构建大鼠骨质疏松模型。Model组较Con组相比体重呈现下降趋势,Model组的饮水量高于Con组;骨密度显著降低(P<0.05);干重、灰重、骨灰重/干重均有所降低(P>0.05);血清钙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血磷浓度显著降低(P<0.05);骨组织微观结构被破坏,产生大量脂肪细胞,且骨小梁多已断裂。各组SD大鼠实验结果显示,APPC400组能显著提高大鼠的骨密度(P<0.05),且APPC组较CG组的骨密度高;Model组的灰重/干重低于APPC组和CG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APPC组和CG组较Model组相比骨钙、磷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且APPC组骨钙、磷的含量较CG组高;各组动物血清Ca、P、ALP、E2、OCN、TRAP、CT的ELISA检测分析发现,APPC组和CG组能使血清中的OCN、E2、P、CT显著升高(P<0.05),Ca、ALP、TRAP显著降低(P<0.05),但APPC组各个血清指标的结果较CG组好。骨组织形态学观察表明,Model组大鼠骨质部位骨小梁明显减少且出现较多脂肪细胞,且骨胶原纤维明显减少,而APPC组和CG组均有可见的骨小梁,且脂肪细胞较Model组明显减少,APPC组与CG组相比,骨小梁面积增大且脂肪细胞更少,APPC组和CG组的胶原纤维含量较Model组明显增多;与Model组相比APPC组和CG组AP-1和MMP9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APPC组和CG组均能显著降低大鼠骨RANKL mRNA的表达(P<0.05),且能显著提高OPG mRNA的表达(P<0.05),Runx2mR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地塞米松结合低钙饲料可以成功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复方鹿茸胶囊具有预防骨质疏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RANKL与OPG结合来阻断RANKL与RANK的结合,由于缺乏RANKL-RANK产生的转录活化信号,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发生障碍,骨质的吸收受到抑制,通过调节OPG/RANKL/RANK系统和Runx2基因的表达,促进了成骨细胞分化及矿化钙磷代谢,钙盐沉积和骨形成,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