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门拳是具有西北地方民族特色的优秀拳种,广受青海武林人士喜练。然而随着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不断受到冲击,作为西北优秀拳种——八门拳同样也面临着传承失范的危机。西宁八门拳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作为它的载体——传承人却被人忽视,使其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因此,对西宁八门拳传承人的现状和传承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作为西北优秀拳种之一——八门拳在政府的关怀下,有相关组织的牵头于2007年5月成功申请并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宁八门拳民间组织的努力下,八门拳的濒危状况虽有所改善,但这种暂时性的改善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八门拳所面临的困境。笔者以西宁市八门拳传承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针对西宁市八门拳传承人年龄、师承关系、经济收入状况、对未来八门拳发展的展望等问题展开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西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以及优良的人文精神,为八门拳在西宁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人文环境,这也是促使八门拳在西宁大地迅速传播和崛起的主要因素之一;2.作为以八门拳传承为主的武馆,这三家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各有不同。三家武术馆均开设了八门拳培训课程,能够持之以恒地练习八门拳武艺的学员较少,这对日后八门拳武艺的深度传承与发展造成了实质上的影响;3.八门拳代表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71岁,以回族居多,最高段位为7段,多数传承人为6段,部分传承人没有武术段位级别,近代师承关系以杨学海为主,大多数传承人都曾参加过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型武术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4.传承人中65%没有接班人,35%有固定学生,学生人数均在15—60人之间;在教授学生的传承人中多数年龄在50—65岁之间。多数老拳师表示想把自己的八门拳技艺传承下去,但由于八门拳内容较为复杂,短时间内很难学习好八门拳的技法,有些学徒望而却步,在加上学习工作的压力,空闲时间少,几乎很难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传承出现危机。同时发现八门拳体系庞大,八门拳拳、械套路近百套,传承较好的也不过五十套,这就说明近乎一半的拳、械套路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定期在西宁市召开八门拳武术论坛,对八门拳武术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进行探讨;2.八门拳武术传承人充分利用现有武术馆进行武术交流活动,提高武术传习者的训练;积极支持民间武术人才,加快民间八门拳武术的挖掘和整理;3.政府应加强在西宁市各中小学校进行八门拳武术的普及工作。在学校开展八门拳武术比赛,并在重点学校组建八门拳武术训练队进行定期培训。增加八门拳武术教学课时,把八门拳武术引入各中、小学校的大课间,以丰富阳光体育活动;4.在西宁市城东地区建设一个八门拳武术公园。将八门拳武术公园纳入西宁市城东地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外宣传力度;5.整合西宁市以八门拳武术传承为代表的武术馆、校,集中人才和资源优势,共同为八门拳武术传承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