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末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到2009年达到六百多万人,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引起的结构性失业逐渐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成为摆在党和国家以及高等学校面前的重大问题。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除了客观社会因素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与其主观上存在不合理的就业观分不开的。大学生就业观是在校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如何对待就业这一实践活动的较为稳定的态度、认识和看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各种不同职业的看法和取舍。近几年,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刺激和感召下,面对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很多大学生就业观念已有明显改观,具体表现在: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已逐步确立、高薪意识淡化、择业时更看重个人发展和兴趣爱好、自主择业意识基本确立和创业意识明显增强等。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当代大学生依然存在一些消极的不合理的就业观。主要表现在:基层就业意识淡薄,就业时功利主义倾向突出、社会奉献意识弱化、缺乏普通劳动者观念和存在盲目从众心理等。要加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首先必须认真分析其不科学就业观产生的根源。概括起来,大体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方面。客观上的原因有:“官本位”和关系学等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学校不合理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影响以及某些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四个方面。主体原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定位不当、职业理想不切实际以及价值取向偏差和地域观的影响几个方面。当前,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进行教育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要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就业观念教育”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社会需要、有利于顺利就业和全面认识与就业相关要素为原则,以教育大学生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树立普通劳动者意识、基层就业意识、敢于竞争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为目标,从大学生家庭、高校和政府三方面提出全方位的教育对策,具体地讲就是:在家长方面要突出强调就业观教育、高校方面特别加强就业观教育、政府方面政策引导就业观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择业问题时能转变观念,合理地定位自己,最终能及时顺利的就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