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药动学研究肾移植后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对他克莫司体内过程的影响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hors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肾移植后高血压(Post Transplantation Hypertension, PTH)患者氨氯地平及他克莫司联用的相互作用。(2)建立PTH患者他克莫司的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PPK)模型。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1年3月~2011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门诊随访的术后时间1年以上病例491例,筛选使用他克莫司患者284例。将规律使用降压药,或门诊静息坐位血压SBP≥140mmHg或DBP≥90mmHg判定为PTH患者。探讨他克莫司和二氢吡啶类钙抗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联用情况,比较他克莫司联用CCB和联用非CCB患者之间血压控制的差异。(2)前瞻性研究氨氯地平对他克莫司药动学的影响,收集2012年4月~2013年1月的PTH患者23例,分别在患者使用他克莫司3天,以及合用氨氯地平1周后,于清晨服药前及服药后0.5,1,2,8,12h分别采集外周静脉EDTA抗凝血2ml,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他克莫司全血浓度。合用氨氯地平前可给予除钙抗剂以外的其他降压药控制血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将患者按基因型分为快代谢型(Extensive Metabolism, EM)和慢代谢型(Poor Metabolism, PM)。比较合用氨氯地平前后PTH患者他克莫司稳态浓度/剂量(Concentration/Dose,C/D)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AUC)的变化,以及患者血压的变化。(3)前瞻性收集使用他克莫司的PTH患者48例,采样方法同第二部分。采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合并用药资料、血药浓度资料等,利用NONMEM进行群体药动学分析。用一室和二室模型分别拟合,选择基础结构模型。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全量回归模型并逆向剔除,得到最终模型。利用自举法对最终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1)284例使用他克莫司的肾移植患者中,男性174例,女性110例,平均年龄42.6±10.0岁。二氢吡啶类CCB是联用最广泛的降压药(23.6%)。105位联合使用降压药的患者中,CCB组患者和非CCB组患者的降压达标率分别为70.1和36.8%,差异显著(p<0.05)。(2)23位PTH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7.3±8.8岁。合并使用氨氯地平1周后,PTH患者他克莫司的稳态C/D值在Oh,2h,8h,12h显著升高,AUCo-12h升高了1.1倍(p<0.05)。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了17.8(?)6.1mmHg (p<0.05)。CYP3A4EM患者和PM患者合用氨氯地平后他克莫司AUCo12h分别升高了1.2倍和1.1倍(p<0.05);CYP3A5EM患者和PM患者合用氨氯地平后AUCo-12h分别升高了0.7倍和1.2倍(p<0.05)。(3)48例PTH患者中,男33例,女15例,平均年龄35.0±8.9岁。共收集552个样本纳入PPK分析,具有一级吸收及一级消除特征的二室模型作为基础结构模型,模型参数包括表观清除率、中央室分布容积、周边室分布容积、室间清除率和吸收速率常数。纳入清除率最终模型的协变量有CYP3A5和红细胞压积,纳入室间清除率最终模型的协变量有氨氯地平。经Bootstrap验证后,最终模型参数估算值接近Bootstrap的参数均值,且落在其95%置信区间内。结论(1)氨氯地平显著升高PTH患者他克莫司稳态C/D值和AUC0-12h。(2)CYP3A5*3基因多态性和红细胞压积是他克莫司总清除率的关键影响因素,氨氯地平是他克莫司窒间清除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条件温和、经济、低毒的优势使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双功能催化剂因其独特的双立体控制优势,一直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廉价易得的天然异斯特维醇具备疏水性刚性骨架及稳定手性微环境,以此骨架为基础构建双功能催化剂具备高选择性催化不对称反应的潜质。因此,以异斯特维醇为手性骨架设计开发新型高效、高选择性的双功能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基于“有机双功能催化”的理念,研究了以异斯特维醇为手性骨
荧光检测法与其它的分析技术相比具有较强吸引力,因为其具有高灵敏性、优异选择性和原位检测等优点。荧光探针在检测生物物种分子时是基于荧光发射强度信号的增强或减弱,可应用于活细胞中的生物物种成像,是一种快捷方便的检测工具。苯并吡喃腈类化合物作为重要的红色荧光染料,广泛应用于电致发光、光学材料、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和化学传感等领域。基于其自身的结构特征,苯并吡喃腈类化合物识别机理通常是基于ICT过程。苯并吡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