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歧义是人类语言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它体现了人类语言中形式与意义相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利用歧义性语言材料进行研究是探索语言处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方法。“花园路径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局部歧义现象,多年来一直受到心理语言学家和句法学家的关注,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由句法因素和语义因素导致的“花园路径小句”。本文试图援引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花园路径现象”做出新的解读。
本文认为,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花园路径现象”是受话人经过语用推理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是理解过程当中的解释--再解释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对象不能仅限于句子层面,应该将其范围扩展到言语会话(例如:“花园路径幽默”)以及文学文本当中的“花园路径现象”。其次,除了由句法因素和语义因素导致的“花园路径小句”,研究还应包括由语音,语用等因素引起的“花园路径现象”。再次,汉语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的“花园路径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
本文在认知语用学的基础上,按照“花园路径现象”的成因将其进行分类,通过分析大量的例子来探讨关联理论对“花园路径现象”的解释力。根据关联理论,“花园路径现象”的理解过程源于对话语最大关联的追求,遇到认知顿悟后,通过对明示内容,语境假设和认知效果的调节,由最大关联折绕到最佳关联,最终满足关联期待,从而得到正确的解读。因此,花园路径现象的理解过程完全遵循最佳关联原则,由此论证了关联理论强大的解释力。通过从认知的角度对话语的“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形式只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的可能性,而语言的完全明晰是不可能的。此外,本文将“花园路径现象”的研究引入认知语用学,扩大了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对象,对今后该现象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