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参数计算方法的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a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简单星族合成模型(Bruzual& Charlot2003; BC03)结合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金属丰度,尘埃消光以及速度弥散建立了模型星系库。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对这些模型库星系3700到5500埃范围内的光谱提取本征谱。这些本征谱的线性组合即是我们得到的观测星系拟合光谱。这些拟合光谱涵盖了星系观测光谱中D4000,HδA等信息。此外,我们基于这种方法来估算星系的物理参数,包括:比恒星形成率(SFR/M*),z波段质光比(M*/Lz)和V波段光深(τV)等。并把估算得到的参数值与其输入值进行比较,以此来研究影响星系基本物理参数估算的两个因素。第一,模型星系库输入参数的先验分布对估算星系基本物理参数的影响。我们对输入参数之一τV采用两种不同先验分布来建立模型星系库,分别对模拟星系参数进行估算,发现通常利用星云发射线得到的临近星系τV值的分布会使计算得到的τV值在星系尘埃消光较低或较高时偏离真实分布。第二,观测星系光谱信噪比(SNR)对估算星系基本物理参数的影响。通过对添加不同程度噪声的模拟星系基本物理参数的估算,我们得到了SFR/M*、M*/Lz和τV这些参数的估算精度随信噪比的变化关系。最后,我们计算了在SDSS DR7中选择的5000个恒星形成星系的τV值,并和之前由星云发射线得到的τV值进行比较。我们发现由连续谱和吸收线得到的τV比由星云发射线得到的τV系统地小大约0.5dex,我们认为由星云发射线得到的τV反映了恒星形成区的τV,而由连续谱和吸收线得到的τV更多是恒星形成区以外恒星际介质产生的。由于恒星形成区的气体尘埃丰富,因此具有更高的消光值。我们得到的这一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Charlot& Fall(2000)的双参数尘埃消光模型。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