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甲硫氨酸对聚氯乙烯(PVC)导管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q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L-甲硫氨酸(L-Met)对PVC导管体外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细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1、构建PVC导管表面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体外膜型:通过结晶紫测定技术监测生物膜的形成过程。2、用未用药对照组(0μM)和 0.125μM、0.25μM、0.5μM、1μM、2μM、4μM L-甲硫氨酸(L-Met)浓度培养基对铜绿假单胞菌(PA)进行培养72小时,加入PVC引流导管,构建体外PA生物膜模型,于培养72小时后使用XTT测定病原菌生长动力;分别于培养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时结晶紫半定量测定生物膜形成厚度;于培养72小时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表面病原菌的分布、结构。3、在含铜绿假单胞菌TSB培养基中加入PVC引流导管培养72小时形成成熟生物膜后,分别更换未用药对照组(0 μ M)、混合用药组(0.5 μ ML-Met+2.5μg/mL环丙沙星)、甲硫氨酸组(0.5 μ M L-Met)、环丙沙星组(2.5 μg/mL环丙沙星)培养基继续培养24小时,使用XTT测定病原菌生长动力;结晶紫半定量测定生物膜形成厚度;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表面病原菌的分布、结构。[结果]:1、结晶紫检测在构建体外PA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发现,6~48小时()D570值曲线呈上升趋势,48~72小时曲线呈略微出现下降。2、XTT 检测显示 0.125μM、0.25μM、0.5μM、1μM、2μM、4μM L-甲硫氨酸组OD450值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3、结晶紫检测显示仅有0.5μM L-甲硫氨酸组OD570值在培养6~24小时曲线呈上升趋势且各时段低于对照组,24~72小时呈降低趋势,72小时OD570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0μM、0.125μM、0.25μM、1μM、2μM、4μML-甲硫氨酸组OD570值曲线于6~48小时呈上升趋势,48~72小时达到平台,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4、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仅有0.5μM L-甲硫氨酸组中PA生物膜中病原菌聚集成团的现象有明显减少,可见浮游状态的细菌呈散在分布,立体网状结构破坏。其余各组PA生物膜中病原菌聚集成团,其外周被浓厚的纤维素样黏液物质所包绕,菌体间有黏液丝样物质,立体网状结构未改变。5、在构建PVC导管PA生物膜体外模型后更换培养基继续培养24小时后,XTT检测发现混合用药组OD450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构建PVC导管PA生物膜体外模型后更换培养基继续培养24小时后,结晶紫检测发现甲硫氨酸组和混合用药组OD570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7、扫描电镜显示混合用药组PA生物被膜中细菌呈散在分布,浮游状态的细菌明显减少,菌体的形态破坏;可见一些散在的碎片样物质,细菌外周的浓厚纤维素样黏液物质及菌体之间黏液丝样物质消失,立体分层的网状结构亦消失。[结论]:1、PA能在体外PVC导管表面形成生物膜。2、L-甲硫氨酸可以抑制PVC导管表而PA体外生物膜的形成,并可分解已形成的生物膜,但L-甲硫氨酸对PA未见杀伤作用。3、L-甲硫氨酸(L-Met)可提高PA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故可考虑通过低浓度环丙沙星联合L-甲硫氨酸来治疗PVC导管表面PA生物膜感染。
其他文献
8月8日,亚洲卫星发出通告,表示已注意有报道指中国电视广播机构将由本月起转用新卫星传送电视节目,若事情属实,转换完成时公司将失去有关客户,影响日后业绩,但公司尚未接获客做任何
D6114柴油/CNG双燃料增压中冷发动机当以双燃料方式工作时,发动机起动和怠速只燃用柴油;当转速超过某设定值,电控系统发出指令限制柴油的喷油量,天然气经混合器进入气缸参与
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城市发展相辅而行.本文分析智慧城市中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核心和新型价值,并借助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基于智慧城市技术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搭建
目的观察内质网应激(ERs)抑制剂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对ERs诱导剂衣霉素(TM)介导的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IR)的干预效果,探讨脂肪细胞IR与ERs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
本文通过分析图书馆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开展服务的方式,针对图书馆开展“无卡化”服务的需求,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无卡化”创新实践为案例,介绍图书馆开展以用户体验为主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