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51-2005年NCEP/NCAR再分析的一日四次高度场、风场资料,统计出每年西南低涡移出源地后发展的次数以及55年来西南低涡生成和发展的年际变化。统计结果表明55年问,西南低涡在源地的生成数量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总体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西南低涡在移出源地后发展的统计也呈现明显的年际变化,总体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利用非热成风涡度的大小对西南低涡移出源地后是否发展制定相应的阈值。在低涡生成前12小时,在西南地区有较大的正值非热成风涡度出现。若非热成风涡度大于3.78(单位:10-5/秒),则低涡生成后将进一步发展;若非热成风涡度小于1.18(单位:10-5/秒),则低涡生成后逐渐填塞、消亡。通过对比移出源地后发展和消亡的西南低涡,发现二者在850hPa、700hPa、500hPa和200hPa的流场、涡度场、散度场和高度场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⑴当中层有扰动叠置在西南低涡的上空时,若700hPa的低涡中心位于扰动的前部,中心附近盛行西南风,在500hPa西南气流的引导下补充正涡度促使西南低涡的发展;若700hPa的低涡中心位于扰动的后部,中心盛行西北气流,低涡将逐渐填塞、消亡。
⑵作为对流层中下层的西南低涡,在流场上表现为辐合,它的发展要求高层必须有辐散,且辐散的强度要大于中低层的辐合强度,否则低涡将逐渐填塞,最终消亡。
⑶当低涡位于500-200hPa高空槽前时,如高空槽加深,槽前的正涡度平流和上升气流都有利于低涡的发展;反之若低涡位于高空槽后或高空脊下面时,不构成低涡发展的有利条件,这时低涡常常减弱、消亡。
另外本文还挑选了一个西南低涡移出源地后发展的个例,分析了其在初生阶段、成熟期和减弱期的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本例低涡在初生阶段和减弱阶段是一个浅薄天气系统,在成熟阶段是一个深厚的闭合气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