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音之道与政通”是先秦儒家在治国理政方面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观点,本质上是以音乐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载形式,目标是建立一种社会运作规范,确立或是灌输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意识,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乐”一直被儒家作为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教化的工具和手段。“乐”的愉悦、“乐”的审美功能及社会功能,被儒家加以挖掘、引导并充分运用,逐步构成了一套为政治服务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声音之道与政通”中的“声音”是“乐”的概念,“政”属于“礼”的范畴,“乐”与“礼”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形成了“礼乐”政治思想的教育理念,构成了儒家的“乐教”理论。“声音之道与政通”即通过“乐”和“礼”的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内外兼修,通过对“礼”进行“乐”化,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实现巩固阶级统治秩序为目的的政治教育理论。
因儒家过于强调了“乐”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功能,弱化了“乐”的学科性的艺术价值,这就束缚了“乐”的发展,从而使“乐”在承担更进一步的道德教化功能方面受到了束缚。先秦儒家的“乐教”理论对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可谓影响深远,其利弊得失对现在中国的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有颇多可资借鉴的地方,这是本论文所作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