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之道与政通”——先秦儒家乐教理论试析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kare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音之道与政通”是先秦儒家在治国理政方面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观点,本质上是以音乐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载形式,目标是建立一种社会运作规范,确立或是灌输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意识,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乐”一直被儒家作为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教化的工具和手段。“乐”的愉悦、“乐”的审美功能及社会功能,被儒家加以挖掘、引导并充分运用,逐步构成了一套为政治服务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声音之道与政通”中的“声音”是“乐”的概念,“政”属于“礼”的范畴,“乐”与“礼”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形成了“礼乐”政治思想的教育理念,构成了儒家的“乐教”理论。“声音之道与政通”即通过“乐”和“礼”的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内外兼修,通过对“礼”进行“乐”化,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实现巩固阶级统治秩序为目的的政治教育理论。   因儒家过于强调了“乐”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功能,弱化了“乐”的学科性的艺术价值,这就束缚了“乐”的发展,从而使“乐”在承担更进一步的道德教化功能方面受到了束缚。先秦儒家的“乐教”理论对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可谓影响深远,其利弊得失对现在中国的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有颇多可资借鉴的地方,这是本论文所作的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环境权是在全球环境恶化的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人权。环境权已经在许多国家从法律层面得到确认。在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中国的环境问题依然严重。城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行,对小学各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发展思路,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学科,其主要效率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