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鳞毛蕨属纤维鳞毛蕨组的分类学研究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是蕨类植物中的最大科,含14属,约1200种。鳞毛蕨属Dryopteris又是该科中的最大属之一,该属植物约有230种,中国产127种,属下分为3亚属,16组。其中,纤维鳞毛蕨组Dryopteris sect.Fibrillosae Ching至今在分类上仍存在许多混乱问题,诸如组的分类范畴不明显和种的归属不正确等。本文在野外考察、标本鉴定、叶表皮细胞观察、孢子形态观察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鳞毛蕨属纤维鳞毛蕨组进行了分类修订研究,确认中国有该组植物23种。  1.叶表皮形态研究:对纤维鳞毛蕨组8种植物叶表皮细胞形态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叶表皮类型较为单一,叶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或长方形,周壁波状或浅波状;下生气孔,气孔器类型简单,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极细胞型和腋下细胞型,近长方形。纤维鳞毛蕨组内个别种具有独特的气孔器类型,但整体差异不大。这些结果表明,纤维鳞毛蕨组为一个自然的类群。  2.孢子形态观察:通过对鳞毛蕨属30种植物孢子形态进光镜观察,以及其中12种植物孢子形态的SEM观察,其结果表明:纤维鳞毛蕨组植物孢子形态较为单一,为两侧对称,单裂缝,裂缝长度为孢子的1/2-3/4;孢子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圆形或肾形,极轴长约27.67-39.48微米,赤道轴长约41.41-54.15微米。纤维鳞毛蕨组孢子表面纹饰可分为两种类型,脊状褶皱和瘤状突起。孢子纹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孢子纹饰在组内分种具有一定意义,但各个种孢子纹饰特征存在共性,表明纤维鳞毛蕨组为一个自然的类群。  3.分类学修订:通过野外考察和标本查阅等研究分析比较了纤维鳞毛蕨组各种的形态性状,发现该组植物的叶片形状及鳞片特征等性状比较稳定,可作为其最重要的分类依据。在大量标本研究和野外观察的基础上,确认中国产鳞毛蕨属纤维鳞毛蕨组植物有23种。文中附有分种检索表、每种的文献引证、地理分布、标本引证及相关分类特征图版29张(其中模式标本照片20张)。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1)对纤维鳞毛蕨组的分类范畴进行重新界定,将原来《中国植物志》中平鳞鳞毛蕨组Dryopteris sect.Dryopteris的大羽鳞毛蕨D.wallichiana(Spreng.) Hyland等13个种划归纤维鳞毛蕨组。  (2)恢复假纤维鳞毛蕨D.pseudofibrillosa Ching为独立种,修订前人将该种作为藏布鳞毛蕨D redactopinnataS.K.Basu et Panigr的异名处理。  (3)恢复喜马拉雅鳞毛蕨D.himalaica(Ching et S.K.Wu.)S.G.Lu为种级名称,订正前人将该种处理为大羽鳞毛蕨的变种。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分析贵州地区8102例就诊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亚型分布及HPV52、58亚型存在状态与不同程度宫颈上皮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填写调查表方式,对受检妇女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也是云南重要的经济产业。其熟茶是一种后发酵茶,通过渥堆工艺形成,其中微生物在渥堆发酵中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过去四十年的研究,由于方法的局限性
以2010年的ALOS影像为数据源,在eCognition的支持下进行南盘江流域(云南段)的景观生态分类,并采用景观指数分析法进行格局分析。通过与1990年Landsat TM和2000年Landsat ETM+影像
学位
哺乳动物卵和早期胚胎发育受到母源基因的调控。其中Filia和Floped是两个重要的母源基因,它们是小鼠卵皮层下母源性蛋白质复合体的重要组分,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调控非常重要。F
无线网格网(Wireless Mesh Network,WMN)是一项广受关注的热点技术,它融合了Ad Hoc、WLAN和WBAN的技术特点,是一种以多跳方式进行通信、可以实现全覆盖宽带服务的网络技术。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化石能源储量的减少,太阳能的利用成为大家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中HIT(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电池的研究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方向。它
学位
本文主要基于云南大学植物标本馆蕨类植物标本室(PYU)的馆藏标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68种4变种1变型的卷柏属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对每个种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