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凌草热疗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临床疗效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e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术后冬凌草膀胱热灌治疗在预防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证据。研究对象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高危非肌层浸性膀胱癌(NMIBC)患者80例,均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经病理报告证实为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癌,病理分期为非肌层浸润性癌。术前患者心、肺、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按照患者或其家属的意见,患者术后分为两组,冬凌草热灌注组为A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34-97岁,均值63岁;术后病理回示Tis 3例,Ta期13例,T1期24例;病理分级按照WHO 2004膀胱尿路上皮癌恶性程度分级系统,低级别尿路上皮癌9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31例;肿瘤单发9例,多发31例;均行冬凌草膀胱热灌注治疗。丝裂霉素灌注组为B组共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2-78岁,均值57岁;术后病理回示Tis 3例,Ta 10例,T1 27例;病理分级低级别尿路上皮癌8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32例;肿瘤单发14例,多发26例,术后均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辅助治疗。综合两组患者的临床材料和病理结果,统计学分析其构成差别无显著性(P>0.05)。术后对纳入研究的病例进行随访,统计两组病人在随访观察期间复发率、进展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评价该方法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随访3-45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未出现由于严重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的患者。A组复发率为32.5%(13/40),B组复发率为55%(22/40),两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11,P=0.043<0.05),A组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A组进展率为17.5%(7/40),B组进展率为37.5%(15/40),两组进展率差异亦有显著性(χ2=4.013,P=0.045<0.05),A组进展率显著低于B组。根据患者膀胱癌复发时间的分布,通过Kaplan-Meier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A、B组的中位未复发期分别为34个月和23个月,两组肿瘤未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log-rank检验χ2=4.11,P=0.04<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膀胱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肉眼及镜下血尿、膀胱痉挛疼痛,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患者。A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共计8例,B组不良反应共计1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28,P>0.05)。冬凌草液热疗可以有效的预防高危NMIBC术后复发与进展。结论膀胱肿瘤术后冬凌草膀胱热灌注治疗作为新的术后辅助治疗,用于预防膀胱肿瘤复发安全有效。相比以往常温下MMC灌注化疗,该方法的复发率和进展率都较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故认为对于高危NMIBC患者,术后冬凌草膀胱热灌注预防肿瘤复发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结合天津地铁4号线东兴路站基坑降水施工,介绍了地铁项目深基坑降水井封闭施工技术。通过采用分阶段封井方法,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封井需求,采取相对应的封井措施,取得了良好的
通过对海南大学校园垂直绿化植物的调查,发现该校园景观效果较好的垂直绿化植物有41种,隶属36属20科;其中灌木4种,藤本33种,禾草类4种。同时,简要分析了校园垂直绿化存在的问
以肌无力、肌萎缩为主证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属中医"痿病""脾痹"范畴;以延髓麻痹为主证的ALS属中医"风痱""暗痱"范畴。中医认为ALS的主要病
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在各类高精密自动化设备、国防军事系统和机器人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PMSM是一个多变量、变参数的非线性系统,在控制
现代唯物史观不仅是面向历史的,更应该是面向实践和现实的。社会治理过程中重视唯物史观,是由其自身科学性和历史发展的现实决定的。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治理本身也离
高校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定位在于目标、服务理念、方式和途径的确定 ,队伍建设关键是全面素质的提高。
运用女性主义文论的观点,对美国著名作家索尔&#183;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的两位典型的女性进行分析,反映了不同职业妇女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况.以及她们自我的觉醒。
随着深度学习理论的日益发展,它在目标分类、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基于视觉的目标检测与跟踪是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众多学科的交
西方的警察制度自1902年引入中国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对于警察制度在中国日益成熟和完备,有关警察史的研究却长时期处于滞后状态。此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七八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