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在传统意义上是学校教育的实体和内容,而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和手段。课程和教学被人为地分割开来。本应成为课程开发主体之一的学校和教师成了国家课程的被动执行者,泯灭了他们对课程的敏感性、首创精神,甚至是基本的课程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选择性。学校有必要根据本校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环境对国家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把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提出的“理想课程”转化为学生的现实的“经验课程”;实现课程实施的相互调适和缔造的取向;创造性地、有效地实施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空间和区域概念,联系实际内容较多。作为高考科目和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传统地位,学生学习的负担很重,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实施课程,成为地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就有必要改变学校和教师只是课程的被动的实施者和执行者的地位,使他们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参与到课程实践中来并能依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个体需求,在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对高中地理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地实施,实现“再开发”,构建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高中地理课程的具体形态。论文结合笔者在本校的亲身实践,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校本实施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绪论部分就本课题的提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纵向梳理,确立了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起点。第一部分对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高中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的背景。第二部分从笔者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出发,重点从课程目标细化和具体化、课程资源重组、地理教学设计和校本实施评价四个方面扼要阐述了地理课程校本实施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的基本策略和基本程序,并提供了分析研究的实践案例。地理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一)进行学校教育情境分析,包括学校教育资源和学生学习现状和需求分析;(二)理解高中国家地理新课程;(三)进行课程目标细化、具体化和课程内容重组;(四)进行课程资源分析和重组;(五)创新地理教学设计;(六)地理课程校本实施评价策略分析。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和问题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