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当中,电器类商品使用繁多,烧伤、烫伤等诸多病况也在持续增多。而现阶段西药口服对于治疗大面积烧伤患者来说,疗程时间过长,疗效不太明显,给广大烧伤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为此对于中药试剂连虎丹烧伤膏的研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医用价值,本文主要对连虎丹烧伤膏中药材的提取和最佳制备工艺、有效成分分析、质量标准以及初步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别建立了以HPLC对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进行了考察,GC对连虎丹烧伤膏中冰品的含量测定。方法本研究主要是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其乙醇回流提取方法进行了验证,确定连虎丹烧伤膏的最佳提取工艺。其工艺主要是:黄柏、黄连、虎杖、黄芪、冰片共计3.2g,研磨成粉状,并放置在油液当中浸泡36h,待浸泡完之后,于90℃条件下进行油炸1h,放冷至室温,静置,过滤,并收集滤液以待备用,(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用90%乙醇将药渣回流提取3次,每一小时提取一次,抽滤,合并滤液。待温度达到45℃时,浓缩至浸膏流动性良好。在油液中加入适量硬脂酸、白凡士林、蜂蜡单甘脂,并至水浴锅中加热,待基质全部融化,放冷水中静置降温,当温度降到60~65℃时与上述浸膏合并,搅拌均匀,将乙醇溶解过的冰片加入到膏剂当中,并不停地搅拌,至使膏剂颜色均匀,即得。在研究当中,通过HPLC对其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进行了线性范围考察,并对其冰片含量进行了GC测定,以水杨酸甲酯为内标物,采用气相色谱法:DB-FFAP毛细管色谱柱,柱温140℃,进样口温度200℃,氢火焰离子化检器,检测器温度为250℃。在连虎丹烧伤膏组成的中药成分当中如黄柏、黄连、虎杖、黄芪、冰片,进行了薄层鉴别分析。在初步稳定性研究中,通过盐酸小檗碱的含量色谱系统方法学考察确定其连虎丹烧伤膏的稳定性。结果在对其连虎丹烧伤膏的制备工艺研究当中,正交试验方差研究所得结果,最佳油炸工艺方案A1B1C1,具体操作方式为持续12h浸泡药材,选用油液浸泡方式,持续1h在特定温度调节下油炸药材,温度调节为90℃。通过线性范围考察,不同浓度的盐酸小檗碱平均含量为0.86mg,RSD为2.17%,表明这类工艺方案具有稳定性,能够满足药膏制作工艺发展要求。在连虎丹烧伤膏的质量标准研究当中,通过对黄芪、冰片、黄连、虎杖、黄柏等有效成分的薄层鉴别分析,发现黄连和冰片的薄层鉴别斑点明显,专属性好,阴性无干扰,重复性好,可作为连虎丹烧伤膏的质量标准。在GC对连虎丹烧伤膏的冰品含量测定中得知冰片在0.0424~0.212m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n=5),回收率为100.68,RSD为1.16%(n=9)。通过连虎丹烧伤膏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色谱系统方法学考察得知在0.0173~0.4346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n=6),回收率为98.5%,RSD=1.65%。结论连虎丹烧伤膏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基本稳定,通过HPLC对其盐酸小檗碱的线性范围进行考察,表明连虎丹烧伤膏制备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通过GC测定连虎丹烧伤膏中冰品的含量,HPLC对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测定以及对其有效成分的薄层鉴别分析得知,本论文研究方法方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连虎丹烧伤膏的质量控制。但是本次对连虎丹烧伤膏制作工艺试验的时间有限,药材提取稳定性试验周期维持在6个月,至少可以说明试验中药材样品稳定性可持续6个月。若想试验较长周期条件下药材的稳定性,可进一步延长试验时间,即可验证出药膏制作药品的稳定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