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肩负国家未来发展的伟大使命,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应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体魄,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实现这一要求的基础就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调查研究显示,"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由自身的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一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高效、处世更愉悦融洽;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形成某些固定的习惯,完成同一件事则可能需要花费更多倍的时间与精力,更可怕的是,某种坏习惯的形成,可能会成为阻碍个人发展,甚至成为奴役个人生活的强大而顽固的势力。不良行为习惯对大学生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应只是个体早期发展阶段所关注的问题,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依然应该注重对其行为习惯的培养,虽然多数大学生在生理发育上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仍处于不稳定阶段,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依然具有可塑性和必要性。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探寻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路与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积极的人格品质,可以成为个体自我完善的工具。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挖掘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增加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构建提供心理支持的组织和环境,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效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自觉地发展自我,为自身获得更多幸福的人生体验打下基础。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通过个别访谈与相关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当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影响因素的分析,重点探究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的运用价值,以及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策略。